“小辈们都去厂里上班了,现在这块地只有我一个人打理。”近日,广陈镇前港村70多岁的张阿婆正在自家田间耕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在家留守的老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老人成农田主角
新仓镇友联村村民严连根的儿子、媳妇外出打工了,两个老人打理着四亩田和几头猪。“儿子每次在电话里都叫我们别种田了,可我们舍不得啊。”严连根说,儿子夫妻俩打工赚到的钱刚够抚养孙辈们读书和一家人的花费,自己现在还有些力气,总不能叫田地荒着,多少也能解决点口粮。农忙季节,严连根通常是请人帮忙耕种收割的。“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付工资请人做的。”经常帮村里老人耕种收割的村民李红梅说,耕种收割一天60元钱。家住林埭镇共和村的张美方告诉记者说,如今他们村种田的都是60岁左右的老头。
据市劳动保障局就业管理服务处主任陆云富介绍,近几年来,农村每年有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多在50岁至60岁之间。
年轻人疏远田地
采访中,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种田的经济效益低是造成农村生产力老龄化的主要原因。种田劳动强度大、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现在农业虽然有很多现代化机械代替人工生产,劳动强度明显减弱,但农业效益低下,迫使很多年轻人转向效益更高的二、三产业。”该负责人说。
“赚点油盐钱还可以,要靠种粮挣钱致富真是难上加难啊。”广陈镇曹港村村民陈小弟粗略地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水稻产稻谷约550公斤,按每公斤稻谷1.8元钱算,总收入不足1000元,除去种子、肥料、农药、水费等开支外,纯收入不足700元。而目前打工挣钱已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仅靠种粮很难维持一年全家老小的开支。”黄姑镇小营头村村民李新发告诉记者。
农业生产“老龄化”出路在何方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像收稻、打药水等重体力活,老人干不了,雇人干要增加种田成本,受财力、体力、精力等限制,所以不少农户干脆图省事,要么田地荒着,要么用省力却没有多大经济效益的方式进行生产,再加上老年农民接受科学种田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等往往力不从心,制约了我市农业的长足发展。
市农经局农经总站站长孙宝明告诉记者,2000年初,我市开始实行土地流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把荒废的土地流转出去,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广陈镇龙萌村通过土地流转成功引进了金龙门生态休闲园这一规模化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同时也为农民尤其是中老年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渠道。据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有8200亩土地实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