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今年11月,来自仙居的杨素琴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她已怀有身孕,预产期是12月27日。虽然已经做过一个疗程的化疗,但杨素琴仍想把孩子生下来。虽然存在很大风险,医生仍决定给她进行剖腹产手术。
昨天上午10:58,在省人民医院4楼,杨素琴顺利剖腹产下一个6斤重的男宝宝,母子平安。时报记者被允许进入无菌手术室,见证了这个勇敢母亲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
听到孩子清脆的啼哭声,杨素琴开心地问护士:“孩子健康吧,我能看看吗?”
女儿给她擦干了眼泪
已经连续两个晚上没睡好了,平时要睡到早晨6点半的杨素琴,昨天5点半就起床了。
“心里有些担心,整晚都没好好睡。”戴着口罩的她语气微弱,“我担心宝宝是否健康。”
6岁的女儿叶芷含走到床前,拿了张餐巾纸帮妈妈擦干眼泪,她还不知道妈妈正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妈妈,别难过,一定能治好的。”
时钟好像走得特别慢,本来安排在上午8点半左右做手术,但由于做手术的人太多,被推迟到了9点半。杨素琴在病床上躺了3个多小时,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记者,医生还没来。
杨素琴侧着头看着窗外,沉默不语。上午9点50分,手术床终于推进来了,她在家人的搀扶下挪起身子,躺到手术床上。手术室在4楼,杨素琴的手术排在第12号,前面还有5个病人躺在麻醉室里等待。
“估计还得等半个小时。”护士对她说。
“挺紧张的,好担心。”杨素琴轻声说。
大家都非常紧张
在征得妇产科主任王亮的同意后,记者被允许进入手术室见证手术的全过程。
脱掉鞋子、外套,穿上医院消毒过的拖鞋、防菌服,戴上口罩、帽子,除了眼睛全身都被“武装”了一番。室温维持在25摄氏度,穿着羊毛衫,感觉有些闷热。
10:20,杨素琴被推进12号手术间。
护士开始再次清点手术器械,4条纱垫、16包缝针、2个刀片、8个小血管钳……
10:43,主刀医生王亮洗干净手、戴上手套,走近手术台。3名护士在杨素琴身上铺上纱布,血液科副主任蓝建平、儿科主任罗晓明及护士长,很紧张地站在一旁,以便应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腹部、脚上有没有发麻的感觉?”
“脚上有,腹部感觉不强烈。”
王亮用手术钳轻轻地在她腹部夹了下,“感觉痛不痛?”
杨素琴轻轻地“恩”了一声。“再等两三分钟吧。”麻醉师说。
孩子一切正常
手术室的电子钟跳到了10点51分40秒,王主任拿起手术刀,沿着她腹部疤痕(第一次剖腹产留下的)右侧轻轻划开表皮,然后又在腹部左侧划了一刀。手术刀伸向真皮和皮下组织,鲜血微微渗出,3名护士熟练地用纱布擦干。6把小血管钳子迅速递上,夹住毛细血管,防止出血。
10:55:39,腹部切开了一个10多厘米的口子,手术刀伸向腹腔。
“好了吗?孩子出来没?”杨素琴问。
“不要说话,放松、放松,很快就好了。”王亮安慰她说。
手术室里所有的人都一言不发地盯着手术台,一眨眼功夫,王亮双手托出一个新生命。
是个男孩。此时,时钟刚好跳到10:58。
站在一旁的护士赶紧接过婴儿,并把他放到早已经准备好的保暖台上。剪掉过长的脐带,罗晓明主任拿起听筒,检查孩子的心肺功能。
“通过初步诊断,孩子心肺功能都还不错。”罗晓明说,前期化疗是否对孩子智力造成影响,还需要长期观察。
家人开始为医药费发愁
丈夫叶永斌拿着一束鲜花等候已久,“好紧张,我怕他们母子出意外。”看见妻子被推出来了,他马上凑上去送上鲜花和一个吻,眼睛里滚动着激动的泪水。
“手术很顺利,没有出现我们最担心的大出血。”王亮说,先前预备好的血小板、血浆、止血药物等,都没用上。
蓝建平告诉记者,2-3周后,会给杨素琴做第二次化疗。“需要化疗3年,第一年8-10次,以后逐年减少,条件允许可以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孩子体重3080克,母子平安。这对于杨素琴全家来说,是个大喜讯,然而接下来继续治疗的费用,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余敏 王贞颖 宋黎胜 吴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