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不是小时候父母劳动的工具吗?”在龙翔街道补农山庄的杨园先生纪念馆看到织丝用的丝车、拦车,市民王力峰一家很激动,“这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农用工具,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古文化历史课。”
今年以来,龙翔街道被列为全市“两分两换”试点乡镇,随着居住点的不断集聚,不仅便于构建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也给繁荣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平台。从纵深处挖掘文化内涵,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成为龙翔街道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市民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很多人都听过《补农书》,但并不知道它的作者就是龙翔街道人张履祥,明清时期的一位农学大家,人称杨园先生,生前最大的成就就是著了《补农书》,论述有关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和集约经营等知识,记载了桐乡一带重要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这次把杨园先生重新推入人们视线,就是为了弘扬桐乡的先进农耕文化,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位农学大家的崇敬之情。”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国庆期间,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杨园先生纪念馆向市民开放了,除了介绍杨园先生生平事迹的珍贵材料,馆内还陈列了100多件从民间搜集来的农具,让前来参观的农民穿越时空,在历史长河里遨游。“纪念馆是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人前来。”纪念馆的讲解员向记者介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何推进?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实施?……这是今年一部在龙翔街道拍摄的电视剧《情系梧桐》的剧情,当地不少农民在过足演员瘾的同时,更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文化享受。“原来拍戏是这个样子的。”演了一天群众演员的村民老姚意犹未尽,他说,这部展现当下“80后”大学生“村官”生活的电视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两分两换”新政策的好处,也让他们了解到这些年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集居,人气旺了,文化、体育等设施方便村民共享。这段时间,该街道的姚柏荣大叔就特别充实,每天都要到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几个老伙伴聚聚,或下一盘棋,或翻阅报纸,老有所乐。“以前街道没有适合我们老年人的活动场所,空了就搓小麻将,对身体很不利。”姚柏荣说,现在街道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中心,羽毛球场、书画室、健身房一应俱全,这里成了街道人气最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