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昨天一大早,在下沙上大学的施露清接到家里的电话,让她赶回家过冬至。这个90后的女生,一口回绝了长辈的要求,理由是要留在学校准备圣诞舞会。冬至,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名词。
冬至不敌圣诞
老人着急却没法说服孙女
施露清住在下马塍社区,一个典型的90后大学女生。为了不回家过冬至,还和年迈的外婆吵了一架。施露清说,从下沙学校赶回家要两个小时,第二天一大早还有课,何必这么奔波。“而且这两天我们班还在筹备圣诞舞会,很忙的。”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冬至的重要性,可没法和圣诞相比。
孙女的这番推脱,让75岁的奶奶石老太太很不满,“都说冬至大如年,这一天很重要的。吃饭其次,还要上坟、祭祖。祖宗传下来的重要日子不过,一定要去过洋节。”
石老太和孙女争执,以石老太败北告终。“孙女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来,结果说不过她。”孙女问石老太:“冬至为什么大如年,我为什么必须回来呢?”
“我只知道这句话从老底子就传下来了,我爷爷奶奶就那么说过。至于为什么,就不知道了。”
近日,杭州西溪街道在辖区内8个社区,进行了一场关于冬至的调查。30岁以下的居民普遍说不清冬至的意义,只知道圣诞节。50岁至60岁的居民选择会在冬至扫墓,吃团圆饭。70岁以上的居民最重视冬至,除了扫墓还要祭祖,对家庭成员聚集的要求也最高。
“我们原本想冬至时,在街道搞个活动。没想到响应的人非常少,而且都是老年人。还有年轻人反问我们,为什么不搞圣诞活动。”西溪街道工作人员王玉生感叹,以前常说“冬至大如年”,可现在,冬至已经逐渐开始被人遗忘。
冬至为什么大如年
从气象来说太阳“回归”了
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又称“冬节”。
“冬至是一个节气性的节日。这一天阴阳交替,之后阳气回升。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农耕社会,这个节气很重要,过得很隆重,大家会去庆贺,渐渐就成了节日。”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陈华文说。
从习俗来说
代表年终有归宿
简单来说,在古代农耕社会,冬至这一天代表了种植和腌制食物、酿酒的开始,是重新再来的起点,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所以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陈华文副会长说,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包括绍兴、金华原来都很重视过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做米酒、进补、祭祖之类的。
“许多地方选择在冬至这一天做食物,比如酿酒,只是和这天的气候有关,因为在这天酿的酒味道特别好,容易保存,包括糍粑也是一样的。”
从传统来说
这天要祭天祭祖
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这时候,全国都会放假过节,还有许多庆祝活动。和过年比起来,当时的统治阶级更重视冬至,渐渐也就流传下“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不妨学学古人
冬至放假怎么样?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学系马良教授认为,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漠视冬至,是因为对一种文化符号的不了解。
马良表示,冬至这类传统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社区里的老年人对冬至印象深刻,所以就会很开心地要去过这个节日。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了解这个符号的象征意义,自然不愿意过。
“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世界越来越扁平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更注重空间的并存性,像大洋彼岸的节日,你可能很容易就了解了,文化的象征意义也变得多元化。”马良说,“所以,圣诞节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而且,圣诞节的外延比较广。比如它有圣诞老人、圣诞树这些实体,象征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欢乐等。”马教授认为相对而言,冬至等传统节日对载体的开发和挖掘,还不够深,所以年轻人越来越淡漠。
“传统节日应该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具有现代性。我们现在的端午、中秋都放假,让民众有时间去过这个节日。”陈华文建议,不妨把冬至也定为假期,有利于文化品牌的形成。
通讯员 王玉生 实习生 吴朝香 记者 岳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