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2月22日电 在经受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保民生作为考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全省上下在保增长的同时,着力保增收、促就业,改造农村社区,提高保障救助水平,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在危机之年向5000万民众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民生答卷”。
危机中,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攀升
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对经济外向度高、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受危机直接冲击,一些企业出现效益下降,部分员工收入受到影响。
保民生首先要保收入,保收入的当务之急就是保企业。目前浙江全省各类中小企业已达220多万家,提供了90%的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也占到农民收入的七成以上。
面对危机,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持企业的“组合拳”快速持续出击,仅通过“五减四免”等政策就减免各类收费超过100亿元,使大批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顽强生存下来,不仅没有出现企业成批倒闭、裁员、减薪等现象,一些企业还化危为机、通过调整发展方式迅速壮大。
记者从统计部门获悉,2009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第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第25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已无悬念。
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农村住户处处长张申龙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43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回升势头明显。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1%。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在1万元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
另据了解,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今年也是平稳增长,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统计部门保守预计是24650元,继续高居全国省区“榜首”。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消费能力提高上得到了印证。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一路走高的趋势下,11月浙江省汽车销售实现零售额129.2亿元,同比增长86.2%;1至11月,浙江省商品房销售面积47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6%。
“橄榄形”社会在古越大地渐现雏形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做到充分就业,百姓才有收入的支撑。一年多过去了,金融危机没有给浙江带来“失业大军”。截至11月底,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35%,已经低于2008年底的登记失业率3.49%。
2009年,浙江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民工等作为就业重点,把长期重病人员、农村复转军人、被征地农民等纳入就业援助。为了调动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浙江省各级政府今年仅一次性减征五项社会保险费和降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就为企业减负58亿元。
一些地方政府为鼓励就业安置“各显神通”。湖州市政府在全国首次推出了鼓励企业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就业券”,市本级民营企业在年底前每接收一名湖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可凭就业券兑现补助2000元。
截至9月份,浙江全省大学生就业率达93.3%,年底预计超过95%。数据显示,1至11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66万人,全省已基本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数归零、动态归零”目标。
金融风暴没有阻碍“草根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利于民生和谐、备受推崇的“橄榄形”社会结构,也在浙江一些地方渐现雏形。乐清市委书记潘孝政说:“如果光就本地户籍人口而言,乐清目前的社会形态更类似于‘橄榄形’,低收入群体占5%左右,家庭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有10%,余下的大多是人均年收入1万元至10万元范围内。”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草根经济’的生命力和保民生作用的不容忽视,温州市相对做到了均富,许多普通老百姓家庭财产在百万元以上。民有是民享的重要路径之一。”
改造百万“陋室”,启动“民生经济”
2009年,一场政府推动、农民自主和市场运作机制有机结合的农房改造工程,轰轰烈烈地在浙江大地推进。省政府提出用4年时间改造农村危旧房115万户。
根据测算,每户农民建房投入在10万至20万元不等,加上配套基础设施投入,户均投入一般在25万元左右,未来四年内改造的农房将直接拉动投资和消费2500亿元。
“改善民生,可以增加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改善民生,可以扩大消费,增加需求,拉动增长。”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说,浙江省各地创新思路,通过“政府出一点、集体贴一点、银行贷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解决了“陋室”改造的资金问题。
农房改造,让农村换了新颜,农民得到了实惠。磐安县玉山镇党委书记胡平良说,他们镇2200多户实施了旧房改造,没有一家不是开开心心建新房的。江山市清泉新村的农民小廖,原本家住离县城1个半小时车程的高山上;如今,他已经住进了崭新的4层小楼房。“能盖得起这样的房子全靠政策好。”
“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县,这个曾经以大竹海闻名于世的生态县,如今将每个村镇都当做景区来规划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日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从今年7月开始,我这儿每个月都有大连来的游客,多的时候一个星期要接待两批。”安吉一度假酒店的负责人说。“美丽乡村”魅力四射,吸引的不仅是游客。该县招商局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已有国内外客商携近16亿元资金在安吉安营扎寨,创业致富。
日渐坚固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迄今为止,浙江省已经构建了一个包括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较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并正在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救助的力度和水平。陈加元告诉记者,“现在可以说,在养老、医疗这两项最重要的社会保障上,浙江省已经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社保处处长郑炳林如数家珍地列举了该省近年来在社保领域的一系列“全国领先”:率先基本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率先推行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制度;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率先在全国推行工资集体结算制度;率先提出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率先实行全覆盖;率先建立了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制度……
浙江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处长黄元龙告诉记者,目前浙江省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5.53%,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99.12%。
2009年,浙江省的社会保险工作再次实现了重大突破。9月22日,浙江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了覆盖面最广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12月4日,淳安县率先向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居民发放了每人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全省近600万老年居民将享受这份基础养老金。与此同时,60多万大学生也被纳入了医疗保险。
低收入人群最怕得病,一旦得了大病,就会出现平民一夜之间变成贫民、贫民沦为赤贫的情况。因此,浙江省将因病致贫户也纳入了医疗救助范围,救助水平超过国内很多大城市。据统计,今年以来该省住院人均救助金额是453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