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
记者日前从衢州市教育局获悉,截至目前,从2008年上半年启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6个班建制以下的农村小学)调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其中,小规模学校并入的定点学校119个项目全部竣工,实际完成投资3937.4万元,撤并布局过散、办学规模小、设施破旧、师资力量不足、质量难以保证的教学点105个。保留的82所小规模学校259个项目也全部竣工,实际完成投资3271.55万元。通过校舍及附属设施维修改造、添置教学仪器设备,使之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保证安全和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两项合计,总投资达到了7208.95万元。同时,在教学点上学的学生从10613人减少到4174人,仅占在校小学生总数的2.84%。
改造翻修改善小规模学校教学环境
12月22日,记者来到离开化县城近50公里的开化县张湾乡下山联小教学点,一幢崭新的二层教学楼特别显眼。校园内还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一张崭新的乒乓球台。据学校负责人廖老师介绍,这幢楼是这个学期初投入使用的,改造翻修共投入了40余万元。而此前,师生们使用的教室还是上世纪70年代造的砖瓦房,年代久远,室内光线昏暗,经常漏水。新教学楼建成后,这些问题全都得到了解决。
据了解,下山联小教学点现有一、二年级共31名学生,在改造之前,由于学校条件与周边学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生源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个学期,新教学楼投入使用后,学生明显增多。目前二年级学生只有9人,而一年级却有22人。
在开化县偏远的池淮镇石板桥教学点、马金镇中心小学石柱教学点等地,校园经过改造翻修,教学楼、食堂、卫生间等也都焕然一新,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我市各县(市、区)都把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装备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龙游县今年初就提出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四化”建设(课桌标化、教室亮化、校园美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的教育装备有了质的提升。在全市很多农村小规模学校,多媒体等教育装备和城区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
统一管理实现小规模学校内涵提升
12月23日,开化县林山乡中心小学英语教师姜燕芳早早来到了中心小学田后教学点,为三、四年级学生上英语课。自从田后小学撤掉完小成为教学点之后,她一直奔走在两校之间,每周走教两次,解决教学点缺英语教师的困难。
据了解,目前我市很多农村小规模学校都有短线学科教师走教,让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所有课程。柯城区通过城乡两所学校捆绑实行一校两区制,通过学校内部的调整,把优秀的教师下派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实现小规模学校内涵提升。柯城区航埠镇中心小学把全乡小学统一管理,通过下派优秀教师到教学点任教、短线学科全面走教等方式,让全镇小学教育资源“一碗水端平”。衢江区在本学期让5所强校托管了5所最偏远、最薄弱的农村小学,解决了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难题。龙游县教育局也较早地通过教师走教、支教等方式,让优秀师资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时,该县还通过“图书漂流”等方式,使小规模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图书资源。
另外,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配备上,实行以班级数来定编教师的办法,适当减轻了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平均工作量。同时,各地还出台了相应的对小规模学校教师参加教研培训和职评等优惠政策,对稳定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教育均衡小规模学校改造的终级目标
农村小规模学校改造完成以及各地出台的对小规模学校管理的倾斜措施,有利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市自本世纪初以来,积极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努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使全市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地理条件、人口变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布局调整工作进展不平衡,农村、山区、库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布局过散、办学规模小、设施破旧、师资力量不足、质量难以保证的小学。这些小学已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薄弱的学校群体。
业内人士认为,我市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的全面完成,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优越性,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经费保障、资助帮扶、接送车管理等方面提出有力措施,推行一校两区、名校托管等管理模式,加强保留农村小学的内涵建设,补上了我市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衢州日报 记者 汪培坚 张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