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初,本报刊登了我县“爱心超市”呼吁捐赠要“对口”的报道,介绍了我县“爱心超市”面临的困难。年底了,“爱心超市”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后了解到,“爱心超市”相关物品依然紧缺,但已有超市在设想改进管理模式,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温暖”。
记者在干窑镇“爱心超市”看到,超市一半以上物品是衣物,其他如洗发水、洗衣粉、洗洁精、蚊香等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食用物品只有2瓶酱油和3瓶醋。超市负责人沈照琴告诉记者,超市里有全新的羊毛衫200多件,棉袄60多件,旧衣服也有100多件,这些物品都是企业、商业超市、个人和政府机关送过来的。而困难群众最需要的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较少。由于这类物品缺乏,困难群众来领取物品的积极性不高,“爱心超市”面临着“好事难为”的尴尬局面。
姚庄镇“爱心超市”也遇到了相似难题。因为所需物品“不对口”,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人来领取物品了。超市工作人员丁彩珍翻开记录簿,找到了最近一次领取物品的时间是12月9日。“到年底了,很多困难户领取的积分已经用完,他们普遍希望牙膏、牙刷、菜油、味精等物品能够多一些,因为这些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丁彩珍说。姚庄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们正在准备“爱心超市”的迁址工作,预计明年迁到新建成的养老中心之后,将继续完善“爱心超市”管理,在低保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受益群体,将低保边缘户也纳入“爱心超市”受益群体。同时,该镇还将组织捐款捐物活动,再次扩大“爱心超市”的影响力,给更多的困难群众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