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何大伯说,三塘沁园8幢四单元、五单元已经空置10多年了。
浙江在线12月31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昨天,早报刊登了《178套市中心安置房为何空置10余年》的报道,很多读者看到报道后打来电话,说杭州远不止178套安置房空置着,这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有些热心读者还特地带着记者到实地查看,比如三塘沁园、星河明苑等都有安置房空置着。
其实,针对大量安置房空置一事,杭州市政协委员、市运河集团总经理郑翰献早在今年8月17日就已向市政府提出建议,目前已得到回复,市政府要求建委等四部门联手展开空置房屋普查工作。
空置房屋远不止178套
昨天上午,住在三塘沁园的何大伯打来电话,他说朝晖四小区空了178套,他们周边可能远不止这个数。
在何大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三塘沁园小区8幢,发现这栋楼的4单元和5单元所有房屋都空着,情况和朝晖四小区一样,到处都是灰尘,明显无人居住。
在房子墙边立着的石碑上记录着建房资料:“工程名称:杭氧北村R3-7号楼;建设单位:杭州湖墅路改造工程指挥部;施工单位:杭州中舟建筑工程公司”。
何大伯说,这里的房子原先是经济适用房,后来改成了拆迁安置房,他们家就是从湖墅路拆迁后搬过来的。
“我们搬进来后,这些房子就一直空着,已经10来年了。”何大伯说,这里的房子,都在75平方米左右,一个单元7层,每层两套,两个单元总共28套。
“现在房价这么高,可还有那么多房子空着,如果给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个人合租,不是挺好的吗?真是浪费啊。”何大伯说。
记者随后来到小区所在的沁苑社区,书记王晓萍告诉记者,这里的房子确实是湖墅路工程改造指挥部的,原本8幢、13幢都是空着的,后来陆续有人搬进来住了。
“不过8幢的4单元和5单元一直空着,我们社区是2002年筹建的,那时开始就空着了。”王晓萍说。
何大伯说,三塘沁园对面的星河明苑,也有上百套房子空着,“我们每次在河边散步,总看到就那么几户人家,别的屋子都是空的。”
星河明苑物业处唐主任告诉记者,他们那里确实也有不少房子空着,其中9幢整幢无人居住。
星河明苑小区的房子都在150平方米左右,有16层高,一幢楼有32套房子,建于2005年。
到了昨天晚上,还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反映,他们附近也有安置房空着。
张先生说,在稻香园附近,很多房子也是10多年来一直空着,他列举了其中几套:6幢2单元603、6幢3单元103、7幢2单元402(未经记者核实)。
空置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针对杭州安置房空置一事,杭州市政协委员、市运河集团总经理郑翰献也作过相关调研。
他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市级建设主体单位也逐渐增多,同时,包括区级建设主体单位和一些大型企业也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这致使政府投资的安置房项目每年都有新的增加,以满足不同项目的建设安置需要。
郑翰献说,在货币分房之前,按照政策,安置的对象是相对固定的。通俗的说,比如湖墅路改造,附近住户拆迁后安置到三塘沁园,但安置房都留有余量,三塘沁园剩余的房子,就不能安置别的住户。
按照一位内部人士的说法,每个项目开发时都会有部分房子留下,少则几十套,多的上百套甚至几百套,时间一长,就成了空置房。
郑翰献说,这些剩余的房子分布在不同的点,每个点的数量又有限,如果要把另一个项目的拆迁安置整体搬过来,显然是无法满足的,所以几年下来,杭州市各级不同建设主体都存在着不同量的安置房空置现象。
郑翰献举例说,杭州市运河综保委1993年实施截污工程时购买的安置房就余有15套,从1999年开始空置至今;临丁路工程购买的安置房也有18套近2400平方米,从2007年空置至今。
在这些余量安置房空置期间,建设主体单位仍需继续投入资金,承担房屋维修、物业管理等费用,同时“新房”有逐渐变成了“旧房”,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而与此同时,其他急需安置的项目又缺乏现房安置,有的不得不加倍支付过渡费。这也是目前许多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遇到的共同问题。”郑翰献说。
四部门联手普查空置房
今年8月,郑翰献特地向杭州市副市长杨戌标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建议:1.由杭州市建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联合成立普查组,对市区政府投资的空关安置房进行一次普查,以掌握政府资源情况。
2.整合资源、进行共享。建议政府投资的多余安置房由市政府确定收购价位,统一移交市安置房建设中心,如原有建设项目已完成市财政财务决算的,结算资金上交上级财政。
3.多余的安置房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评估后允许进入市场交易,所得资金上交上级财政。
这份建议信很快得到了杭州市常务副市长杨戌标的批示:“请市建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房管局联合普查并提出处置意见。”
之后,于今年新成立的拆迁安置房管理中心便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各单位空置房的普查工作。
不过,昨天记者前往中心采访时,工作人员说:“领导不在,对普查工作不是很清楚。”因此,记者尚无法获知杭州目前到底有多少安置房空置着。
●记者手记
如果说《蜗居》触痛了我们面对高房价时代的脆弱神经,那么杭州这个“空房门”事件恐怕不仅仅只是触痛神经那么简单。
政府部门说,空置房是用于拆迁过渡用房,以备不时之需,这尚且算个理由。可这一过渡就是10多年,而另一方面,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一家老小挤在巴掌大的空间里,眼巴巴看着那么多安置房空着,不知心里是何感受。
在采访中,政府部门说,空置房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部门调整,新来的人员都把它给遗忘了。可奇怪的是,每当需要申请新的拆迁许可证时,他们又能够清楚地记得,在某个“犄角旮旯”里还有多少套安置房空着,然后详细地登记上报,以期尽快获得拆迁许可证,然后大把大把地拆房子,大把大把地赚钞票。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
连普通市民何大伯都说,为什么不把这个房子廉价出租给大学生或者农民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这有什么不可?难道有关部门连一个普通市民的见解都没有吗?
不要说什么“房子是安置房,按照政策规定只能用来安置拆迁”,其实那些单位的负责人很清楚,只要你打个报告给上级单位,很多时候政策是可以变通的。
这不,朝晖四小区的部分房子,现在不是出租给了附近地铁施工单位,用来给他们的工程师们住吗?
工程师为杭州地铁建设流汗出力,当然有资格住。可他们能住,小老百姓就不能住?这又是什么逻辑?
记者 章建森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