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资源要素配置格局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根源是资源要素配置失衡。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措施之一就是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使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但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因此,必须强化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切实突破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要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尽快扭转资源要素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局面,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建立城乡公共财政均衡投入机制,积极解决现实发展需求与投入能力不足的尖锐矛盾。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公共财政投向,加大对“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投入,特别是提高涉农公共财政投入比例。要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更加自觉、更大幅度地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保证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增长。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贯彻执行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优先”,即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建立城乡统一、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体制、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

  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消除政策障碍,加速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要从政策环境、信用环境、科技投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或在农村市场固化、生根,实现增值。建立对口帮扶和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的帮扶机制,推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服务、项目等资源流向农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快以地方性、多层次性、多样化、竞争性为基本取向的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财税支持力度,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适度开放各类金融市场,引入有实力的资本进入。三是政策性金融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应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重心由目前的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从主要提供短期资金转向主要提供中长期农业开发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现代化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四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发展农村民营银行,服务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需要,在发放自营性贷款的同时,可以承接其他金融机构的转贷和委托业务。五要进一步探索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