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全市陆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38.07万,暂住人口176.4万,下辖南湖、秀洲2个区,平湖、海宁、桐乡3个县级市和嘉善、海盐2个县。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承载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苏南开放型经济和浙南民营经济的交汇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航船从此扬帆启航。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八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湖儿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红船精神”的激励下,大力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嘉禾大地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繁荣安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境内的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嘉兴为吴越争战之地,有吴根越角之称,秦时置县称由拳,三国吴时更名嘉兴。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既凝炼了“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人文精神,又彰显了“越韵吴风”、“水都绿城”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特征,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的1800名全国名人中,嘉兴占了80余人;清代共出进士695人;近现代涌现出王国维、徐志摩、茅盾、丰子恺、陈省身、金庸等一大批名人;现有嘉兴籍“两院”院士39名。嘉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嘉兴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拥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一片真山水”海盐南北湖、“南方北戴河”平湖九龙山、“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及梅湾街、月河、芦席汇历史街区等著名风景名胜。
嘉兴是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最前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嘉兴主动顺应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日益加强的趋势,牢固树立“与沪杭同城”理念,深化接轨上海首位战略,加快推进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在综合交通、能源供应、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对接与融合,不断将区位功能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着力打造上海的“金南翼”。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落户,有26家世界500强在嘉兴投资。成功引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中国(嘉兴)中心等多所大院名校,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列全国地级市第8位。作为长三角地理区位中心,嘉兴交通条件优越,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贯通境内,实现了嘉兴市到所辖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并与隔江相望的宁波、绍兴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正在建设中的嘉兴绍兴跨江大桥快速相连。沪杭客运专线动工建设,距市区百公里内有上海浦东、虹桥和杭州萧山三个国际机场。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大港”的深水良港——嘉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20万标准箱。被称为“上海的第三机场,杭州的第二机场”的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将于年内开工建设,2011年建成通航。
嘉兴是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之地。嘉兴区域发展均衡,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位,三分之二的镇进入全国千强镇。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17.96亿元,财政总收入27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85元。城乡发展协调,在浙江省率先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统筹推进城镇发展和现代新农村建设,基本形成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框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81.8%,列浙江省第2位。嘉兴社会发展水平连续五年居浙江省第3位,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也是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推行“全民社保”,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居民服务管理机构,市及各县(市、区)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市、平安县(市、区),连续两年入围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