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理性思考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能越快打开发展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开放、统筹、协调理念,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切实加以推进。

  坚持率先发展与加快转型互促。发展是主题,转型是主线,两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转型升级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增速波动甚至减缓的现象。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近年来,绍兴始终坚持加快发展是基本要求,转型升级是首要任务的理念,注重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各个层面广泛进行“创业创新、走在前列”大讨论,大力开展“营造良好风气、推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使全市上下形成了通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利环境和条件,通过转型升级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进。转型升级,企业是主力军,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合力推进。因此,既要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积极性,不断增强转型升级的生机和活力;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及时调整产业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总结推广经验等,科学指导和引导转型升级。我们在开展纺织块状产业转型升级省级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在对县(市、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中,大幅增加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指标与分值。同时,提升区域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实施高新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球引进计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营造了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坚持政策引领与市场倒逼互动。转型升级虽是顺势之举、人心所向,但也会带来“阵痛”。在尚有发展空间或生存可能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都会回避这个“阵痛”。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引领、扶持企业度过“阵痛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充分利用市场的倒逼作用,为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近年来,我们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不断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围绕政府引导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自主创新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投融资体制等重点,探索健全体制机制。特别是通过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建立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等,有力地促进了绍兴经济的转型升级。

  坚持产业转型与企业转型并行。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也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技术转型、市场转型和管理转型。而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也是企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绍兴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双重”表现,有力证明了企业自身必须紧随产业的转型,逐步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从多元化发展向归核化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在提升存量、优化增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按照“十百千”大企业培育目标,实施“百企强身”工程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千人培训计划”,鼓励一大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危机应对中实现转型提升、做大做强。

  坚持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并举。存量是发展的基础,增量是发展的保障。推进转型升级,既要运用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营销、集群发展等办法,着力做好存量提升文章,巩固基础优势;又要放眼世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学发展的制高点,着力做好增量优化文章,强化保障优势。绍兴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块状经济的发展,并形成了经济以工业为主、工业以纺织为主、产业以块状为主的结构形态。近年来,我们按照“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的思路,以及“一个集群、一个规划、一个平台、一个区域品牌、一批重大项目和若干家重点骨干企业”的要求,相继出台和实施了五大产业提升发展规划、“1415”集群提升计划等,大力推进纺织等块状经济的集群发展,使传统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创意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不断优化。

  坚持平台拓展与资源集约互赢。推进转型升级,既要积极拓展发展平台,又要高效利用资源要素。近年来,绍兴按照“镜湖绿心、三大片区”的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镜湖绿心”核心区块和重大交通工程,全力推进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融合发展,努力为转型升级提供高能级、大容量的城市平台。特别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的决策部署,统筹整合地处杭州湾南岸和曹娥江两岸的三个省级开发区和大量闲置滩涂,谋划启动了绍兴滨海新城建设,并按照“加大统的力度、调动分的积极性、发挥合的作用”的要求,创新滨海新城建设的领导协调体制和联合开发机制,朝着“资源集约开发、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把滨海新城建成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资源集约利用的示范区。以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按照“资源整合、节约集约,一区多园、错位发展”的思路,着力推动11个省级开发区的“二次创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材、节能、降耗、减排,努力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损害。

  坚持内源发展与外源拓展并重。活力迸发的内源式发展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加快发展外源性经济已成为参与生产要素重组、产业梯度转移、突破资源约束的必由之路。因此,只有统筹内源发展和外源拓展,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推进转型升级。近年来,我们既着力做好“立足绍兴做强绍兴”的文章,又牢固树立“跳出绍兴发展绍兴”的理念,积极推进外贸转型,主动承接国际高端先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力争在国际新兴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一批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投资,构建营销网络,开发矿山资源,建设生产基地,共享研发成果。众多企业还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有序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了外源性经济和内源性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转型升级与改善民生互惠。转型升级最终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改善又可以为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环境与内生动力。推进转型升级,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加对民生的投入,使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惠。近年来,绍兴始终坚持发展与惠民的有机统一,找准转型升级与改善民生的结合点,加快推进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切实解决企业转型中产生的劳动力溢出和转移就业等问题。同时,加大对民生建设的投入,保持了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转型升级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