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高层与政务 > 政策瞭望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杭州积极推进“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杭州以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主要标志,积极探索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城市以低碳城市为建设蓝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的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进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

  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

  构筑低碳产业支撑体系。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世界电子商务之都”,实现从“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杭州服务”、“杭州创意”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发展低碳科技,加强与名校大所的合作,建立低碳实验室,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倡导低碳设计,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从设计的角度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人们的低碳消费习惯。发展新能源产业。设立新能源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打造以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链,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光源、生物质能、核电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合理调整煤、电、油、气使用比重,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环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轻工、纺织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推进工业企业脱硫除尘改造,严格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广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对年用能3000吨标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推进节约用材,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耗水平。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企业,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

  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杭州“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和构筑物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实现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率先启动地铁、东站枢纽、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能源学院等重大工程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试点工作,将“中国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一期)2兆瓦光电建筑并网发电项目”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兆瓦级屋顶光伏并网发电项目。

  实施城市“绿屋顶”计划。推行立体绿化政策意见和技术标准,推动立体绿化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新方法、新品种,继续做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文章,凡新建项目有条件的裙房首先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都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推进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等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保温节能效果。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发展。对全市各类建筑进行节能“绿色评级”并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性条例,推广“可持续建筑标准”,普及设计环节标准化、施工环节规范化和验收环节闭合化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规范节能建筑设计标准和图集、施工技术规程、验收规范、运行管理规则,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

  发展“免费单车”服务系统。按照就近布点、通租通还、建立配送系统和彰显城市美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加快建设自行车专用道特别是市区河道慢行交通系统,使“免费单车”真正发挥大公交体系的纽带作用,成为杭州打造“低碳城市”过程中的最大亮点和特色。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组织系列绿色出行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实现无车日活动常态化,缓解交通“两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民健身。

  打造“五位一体”公交零换乘城市。坚持“公交优先”,加快构建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五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5种公交方式“零换乘”的城市,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打造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统。积极推进智能化交通及设施建设,增加交通运输中的科技含量,减少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空车运输,降低碳排放,营造“清洁、静谧、健康、有序”的交通环境。

  严格执行机动车低排放标准。机动车严格执行国Ⅲ标准,新购或外地转入的机动车辆必须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方可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试验,发展低排放、低消耗交通工具。

  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减碳饮食”,多食蔬菜少食肉类,特别是食用本地的、当季的、有机的、天然的食物;提倡“低碳着装”,引导市民更多关注并减少服装碳排放;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引导市民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养成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消除碳依赖。引入碳足迹理念,在相关网站设置碳排放计算器,让个人和组织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评估未来的减排状况设定基线,呼吁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引导个人和组织“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

  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系统介绍在家庭生活中采取减少碳排放和实现低碳生活的方法,在家用电器、家庭照明、用水用气、适度装修、垃圾分类、旧物利用、饮食方式、交通出行等方面,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节能减排减碳,在全市家庭中推行“绿色居家准则”。

  建设健康城市。从日常生活入手,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为切入点,加大建设健康城市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健康主题活动,设计推广控油用品,开展公共场所控烟活动,建设一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阵地,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健康城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

  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倡导“让城市融入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的理念,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植树活动,使人人成为杭州的护绿使者,实现从注重绿化率向注重林木覆盖率的提升、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注重生态效果为主的提升、从注重绿化用地面积向注重绿化空间的提升、从注重建成区绿化向注重城乡统筹绿化的提升,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最佳人居环境,培育城市“碳中和”能力,造福于城市、造福于百姓。打造“五水共导”城市。依托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海、有溪(湿地)的自然禀赋,利用杭州湾、钱塘江、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以及萧山湘湖、余杭南湖等水资源,深入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打造“五水共导”的“生活品质之城”,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减碳功能。保护好六条生态带。保护好西部、西北部、北部、西南部、南部、东部六条生态带,实现城市建设“留白”,不突破生态极限,不随意调整生态带保护用地,严格控制生态带建筑密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强对生态带内违法建筑查处和污染源治理的力度,防止主城、副城、组团建设向生态带蔓延,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带“积极保护”模式,保护好城市的碳汇生命线。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显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和地表水质量,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格局。

  变革城市管理,打造低碳社会

  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引入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围绕“大疏大密”指导方针,加快建设新城和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推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商务成本,减少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形成低碳化城市发展新格局。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突出“低碳与生活”主题,打造低碳科技普及中心、“绿建筑”展示中心、低碳学术交流中心和低碳信息资料中心,把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

  打造“低碳社区”。借鉴国际低碳社区、“碳中和”社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低碳生活模式,推广低碳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加快对政府、商务办公大楼进行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控制空调使用,选用节能电脑和办公设备,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无纸化办公或尽量采用纸张双面打印,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开展低碳主题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开展百场科普讲座进校园、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子弟学校科普“五个一”套餐配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宣讲低碳知识,进行低碳科技图版展览,引导学生了解低碳知识,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打造“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坚持直运为主、中转为辅,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分散为主、集中为辅,总结推广桶车直运模式的经验做法,开展动态管道直送模式试点,抓好现有垃圾焚烧厂改扩建和新建垃圾焚烧厂选址,提升改造老城区现有垃圾中转站,推进垃圾集疏运模式、中转模式、末端处理模式的历史性调整和转变,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垃圾清洁直运”模式,实现垃圾处理环节的低碳化。

  《政策瞭望》杂志2010年第2期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