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网络行动主义与网络舆论引导”研讨会在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郁文楼演播厅开讲。上海社会科学院现代传媒研究中心学者吴畅畅先生、贾佳女士,浙江工业大学广告系主任张雷教授、广电系副主任赵瑜副教授,传播学研究生周琼、冷超超等作主题研究报告,200余名师生参加了研讨会。
“网络行动主义与网络舆论引导”研讨会是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网络时代与转型发展”的分论坛,属于“当代浙学论坛”2010学术月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论坛以网络行动主义这一社会学与传播学的交叉领域为研究视角,对网络舆论、人肉搜索、网络群体性事件、山寨文化等进行了学术探讨。
首先,贾佳女士的报告《博客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进程中的影响力分析》从博客中的意见领袖的分类入手,着重论述了如何构成博客中的意见领袖和如何扩散他们的影响力,指出了博客意见领袖可以并且应该凭借个体博客意见领袖的品牌效应和博客圈的群体效应发挥实际作用,积极与政府展开沟通,引导舆论方向。
随后,传播学研究生周琼在《网络舆论对民意表达的影响刍议》的报告中以“胡斌飙车替身”案为例,具体分析了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明确指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放弃“从源头控制谣言”传统的媒介监管,并提出应以开明的姿态赢得网民的信任,并由行政部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正当网络言论。而传播学研究生冷超超以《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5W分析》题做了报告,结合网络民族主义的具体案例,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网络民族主义不仅影响了中国外交,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建设,为政治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
广电系赵瑜老师的《网络行动主义视阀下的人肉搜索刍议》报告从时下热门的人肉搜索现象出发,鲜明地指出了正是由于游走在公民隐私和言论自由这两极,才使得主管部门很难用单一维度去规制人肉搜索,并且深刻地指出有关部门若按照传统的方式回应人肉搜索,可能会被定义为“强化异己力量的霸权形象”。
最后,吴畅畅先生在其报告《谁在使用“山寨”?网络语言中的策略、趣味与民族主义》中,从山寨的语用学意义出发讲解了如何定义山寨、使用山寨,以及山寨一词在现实中的语用意义,并论述了山寨现象在价值构建中的作用。
五位嘉宾有理有据的论证,深入浅出地分析,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在场观众解读了当前国内网络舆论的概况,具体的实例让同学更加直观地理解网络行动主义,严谨的分析也促使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现象,使师生获益匪浅。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