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办(省扶贫办)新闻发言人 邵 峰

  (2010年12月2日)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形式比较特殊,由我和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6县领导共同发布。发布的内容是省委、省政府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的情况。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利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机,认真谋划“十二五”时期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并作出两项重要决定:一是开展“十二五”时期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制定新一轮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待省委、省政府出台后,再向大家发布);二是实施对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等6个重点欠发达县的特别扶持政策,今后三年省财政每年每县安排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2亿元,支持6县群众加快增收致富奔小康(这是今天向大家发布的内容)。

  今天上午,省委、省政府召开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作会议,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与6县政府签订了责任书。这标志着省委、省政府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正式启动了。

  下面,我就省委、省政府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有关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通报。

  一、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的重大意义

  省委、省政府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至少有三个方面重大意义:

  (一)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是推动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步伐、确保我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15年我省“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步伐”的工作目标。这既是中央对长三角地区的殷切期望,也是我省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加速增长,欠发达地区总体上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的重要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公共服务加快覆盖,村容村貌加快改观,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扶贫开发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总体上具备了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欠发达地区内部区域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等县因特殊县情,发展比较困难。这6个县是我省26个欠发达县中经济发展最滞后、生态保护最繁重、地理位置最偏远、群众生活最困难的重点欠发达县。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欠发达地区是难点,重点欠发达县是难中之难。因此,我们既要对欠发达地区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更要对这6个重点欠发达县采取特别扶持政策,这样才能使这6个县在“十二五”时期跟上全省发展步伐。

  (二)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我省在“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我省在“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总体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大力促进人口产业集聚,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走绿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而重点欠发达县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将为重点欠发达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条件、增强动力。

  (三)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是完善对欠发达地区扶持方式的创新举措。对特殊困难区域实施特别扶持政策,是这些年省里扶持乌溪江库区脱贫致富、我省支援青川灾后重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它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大强度投入和大力度推动,迅速改变一个地方的落后面貌。2004年以来,省里相继实施乌溪江库区脱贫致富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加大对遂昌、衢江两县(区)8个库区乡镇的扶持,把出库搬迁发展与库内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改变了库区群众“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娶亲难、有病就医难、邮电通讯难、用水用电难、发展经济难、群众增收难”的落后面貌,走出了一条“县为主体、全域规划、项目管理、封闭运行、绩效考评”的帮扶路子。2008年以来,我省实施青川灾后重建的援建项目,推动了青川面貌翻天覆地变化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这次,省里实施对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是对特殊区域采取特别扶持政策经验的推广和发展,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强度投入和大力度推动,使我省最困难的欠发达县在“十二五”时期能够跟上全省发展步伐。

  二、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的主要内容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推进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简单地说:

  1、指导思想突出三个重点: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特色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城乡人口布局加快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改善、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构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2、主要目标突出收入民生。到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家庭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农户基本消除,8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3、基本原则体现转型发展。一是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二是整体规划、突出重点;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四是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二)扶持重点。省委、省政府提出“省定框架、县选项目”的原则,要求6县按照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三类扶持重点和17个方面扶持项目的框架,合理选择扶持项目。

  1、扶贫开发类。包括5个方面扶持项目。一是产业帮扶项目。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合作社的扶持,探索将政府扶持资金部分量化为低收入农户股份的办法,让低收入农户拥有股份分红的收入。二是就业帮扶项目。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确保有劳动力和就业愿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一人实现非农就业。三是金融扶贫项目。支持扶贫小额信贷扩大规模,发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促进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开展创业。四是社会救助项目。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1年起,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纳入保障范围。五是结对帮扶项目。深化“山海协作”,健全职能扶贫和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政部门的扶贫功能,进一步加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发达县镇、国有企业等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力度。

  2、特色产业类。包括5个方面扶持项目。一是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主体,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扶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完善林区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来料加工项目。支持来料加工业扩大覆盖、做大总量、集聚提升,结合异地搬迁小区建设、中心村培育和村庄整治,建设一批来料加工场所,加大来料加工经纪人培训力度,加强来料加工业务对接服务,促进农民充分就业。三是生态旅游项目。支持景区、景点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四是集体经济项目。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购置商铺店面、参与标准厂房建设等途径,发展集体物业经济,形成持续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五是产业平台项目。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创业基地、标准厂房等平台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生态工业和扩大农民创业就业提供有效载体。

  3、公共服务类。包括7个方面扶持项目。一是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改善低收入农户住房条件。把中心村建设与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资源整合,连线成片地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二是农民异地搬迁项目。以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主要入迁地,大力推进异地搬迁,加大搬迁力度,扩大搬迁规模,采取差别补助和廉租房安置等形式,促进自然村落整体搬迁和特困农户同步搬迁。三是教育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设施建设,加快乡镇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高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和教学水平。四是卫生设施建设项目。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建好县级医院,支持建设一批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规模较大行政村卫生室。五是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扶持一批群众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县和乡镇文化广电设施建设。六是社保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完善劳动就业、民政福利等服务体系基础平台。七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发展急需、辐射面广、见效快的农民安全饮用水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工作机制。包括3个方面:一是县为主体。6县承担规划编制、项目实施、工作推动等责任。相关市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省政府与6县政府签订责任书。二是项目管理。6县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实行“资金随项目走、按进度拨付”办法。三是绩效考核。建立省对县的实施绩效考评和审计制度,对项目实施顺利、成效显著的进行表彰,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四)组织领导。包括3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6县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项目实施工作汇报制度和督查制度。相关市和6县党委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省扶贫办牵头实施,省级有关部门做好工作指导、项目监管、考核验收等工作。二是保障要素供给。6县分类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省级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做到现有扶持政策渠道不变、项目不减、资金不少。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等参与项目建设。省国土资源厅安排用于必要的用地指标。6县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做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平衡、耕地占补平衡。三是营造良好氛围。6县发挥主体作用,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结和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三、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的前期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葛慧君副省长的直接负责下,6县党委、政府与省级有关部门互动,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建立组织,测算目标,明确任务,筛选项目,制定政策,构建机制,完成了三年规划编制和各项准备工作。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6县《规划》的四个特点:

  1、文本结构规范。6县按照省里提供的统一框架编制《规划》,每县的《规划》都包括基本概况、总体要求、建设重点、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保障措施等各方面内容,并按照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分类,编写“建设重点”部分的项目及汇总表。

  2、目标导向明确。6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的目标导向编制《规划》,扶贫开发类、产业发展类两类项目的安排数量及省特别扶持资金投入数量都超过50%,体现了增加农民收入这一重点导向。

  3、项目选择恰当。6县《规划》共安排项目234个,其中,扶贫开发类项目共54个,产业发展类项目共68个,公共服务类项目共94个,分别占23.1%、36.8%和40.2%,三类项目的数量结构比较合理;特别是与农民增收关系直接和密切的扶贫开发类项目和现代农业、来料加工、生态旅游等项目共安排115个,占49%,扶持重点比较突出。

  4、投资结构合理。6县《规划》共安排总投资106.7亿元,其中,扶贫开发类项目安排投资10.1亿元,占9.4%;产业发展类项目安排投资44.3亿元,占41.5%;公共服务类项目安排投资52.3亿元,占49.0%,资金投向结构合理。总投资中,市县财政投入18.8亿元,占17.6%;省级原渠道补助6.4亿元,占6.0%;业主(农户)自筹34.8亿元,占32.6%;省特别扶持资金补助36亿元,占33.7%;其他投资10.7亿元,占10.0%,体现了多元投资的要求。特别是与农民增收关系直接和密切的扶贫开发类项目和现代农业、来料加工、生态旅游等项目投资共安排26.0亿元,占总投资的24.4%,而省特别扶持资金用于这些项目的投资共安排11.7亿元,占省特别扶持资金总数的32.5%,体现了突出重点的要求。

  下面,我和6县领导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