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新疆和静县克尔古体乡的蒙古族牧民身着节日盛装,参加河北新村的落成交付仪式。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今年11月,由邯郸市对口援建的和静县巴音布鲁克移民搬迁工程———河北新村项目,提前一个半月竣工并顺利通过验收。
从昔日戈壁荒滩到今天上百栋新居拔地而起,河北新村洒下了邯郸建设者的汗水,汇聚了两地人民无限的深情。
快马加鞭,把援疆工作落实好、完成好
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一轮援疆工作大幕拉开。随后,河北首批启动了4个援疆试点项目。邯郸对口援建和静县,承建巴音布鲁克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河北新村以及和静县人民医院改造两项工程。
和静县所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过去水草丰美、牛羊遍地,但近年来,受持续干旱少雨、蝗虫鼠害以及超载放牧等因素影响,草场退化、沙化问题严重。为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人民生活,当地启动了“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生态移民工程,将山上特困户搬下山来集中安置。河北新村项目便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
援疆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接到任务后,邯郸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认真研究和部署对口援疆工作。同时,成立了对口援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援疆办和前方指挥部。短短一周时间,邯郸做到了援疆工作人员到位、管理到位、技术到位,市财政局及时拨付了援疆工作经费,市直各部门通力协作,为邯郸援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人员、经费保障。
10天时间里,作为河北新村试点项目法人和责任单位,邯郸迅速完成了项目规划、户型设计、建设选址、项目可研审批、施工队伍选定等一系列工作。7月1日,总投资1.24亿元、占地435亩,可安置牧民500户,居住人口约2000人的河北新村项目开工建设。
设计、质量、速度力争一流,把项目打造成河北援疆的一个品牌
“数十辆大型铲车来回穿梭;近千名工人忙着铺装广场、硬化道路……”回忆起当初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河北新村项目工程建设副指挥长孙健仍旧心潮澎湃。
河北新村项目共新建牧民安置楼125栋、综合服务楼1栋,同时配套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绿化等设施。项目承包单位是参加过援川建设的邯郸市邯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华北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
为把河北新村打造成精品工程,树立邯郸形象,邯郸提出了坚持“三个一流”、实现“两个安全”、确保“一个满意”的建设目标,即设计一流、质量一流、速度一流,实现工程建设安全、资金使用安全,把河北新村打造成河北援疆工作的一个品牌,让受援人民群众满意。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严把施工质量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坚决退回,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程推倒返工;在材料选用上,所有材料都为品牌产品,对进场的非品牌材料即使不影响使用也要坚决清退;严格控制造价,对所选材料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对一些不合理设计及时变更。
工期紧、任务重,援建者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到主体工程完工,仅用了短短2个多月时间,创造出了“邯郸速度”,河北新村成为河北4个援疆试点项目中建设速度最快的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一排排现代、时尚又不失民族风情的新楼房,已齐刷刷地矗立在昔日的戈壁荒滩上。幼儿园、村委会、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治安所等各种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满足搬迁牧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巴音布鲁克自然条件差,邯郸市给我们牧民建新村,我很高兴,感谢邯郸人民!”巴音布鲁克牧民乔龙巴图的感谢发自心底。
援疆建设者既担负着神圣使命,又承受着艰苦考验
承载着邯郸人民的深情厚谊、承载着巴音布鲁克草原恢复生机的希望、承载着牧民安宁稳定生活的企盼……从踏上新疆的那一刻起,邯郸每一位援疆建设者就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同时也承受着一个又一个艰苦的考验。
河北新村项目周边全是茫茫戈壁,常刮大风,大风带着沙粒吹得人脸上生疼。有时刮干热风,气温达到四、五十摄氏度,当地人都受不了,援疆建设者们更是胸闷头晕,茶饭不思,露天作业几天下来就掉一层皮。
邯郸市的援疆建设者以过硬的作风赢得了当地的称赞。河北新村项目6月下旬开始筹建,因为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工作人员一般是身兼数职,一天下来,浑身酸软,但他们深知工程的重要性和肩负的使命,从不叫累叫苦。
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援疆前方指挥部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冒着高温在施工现场和员工一起并肩干,没几分钟身上的衣服就被汗水浸得和水洗过一样。指挥部副指挥长武庆珍,负责资料收发、文件起草、记录、审核等多个工作,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他曾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不休息;孙健更是每天忙得像陀螺,加班加点奋战在工程施工现场,被称为“孙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