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坎吉姆老人在自家门前忙碌。不远处就是温州补助援建的新楼。 |
浙江在线1月3日讯(钱江晚报阿克苏特派记者 熊晓燕)拜城,阿克苏地区最北面的一个县城。县城西面,有宽阔干净的马路,有挺拔笔直的钻天杨,但在县城东面,却挤着一片27000平方米的棚户区。在尘土飞扬的路边,这些棚户区的房屋挤挤挨挨,深陷路基下面,远远看去,像一个杂乱无章的土黄色的地下城镇。
住在这里的居民们说,他们大多是低保户,房子再破再旧,也只能将就着住。县里的财政收入也不高,根本无力改造这么大面积的棚户区。于是,年复一年,居民们只能住在摇摇欲坠的房子里。
今年开始,温州对口援建拜城县,第一个援助项目,就是帮助县里改造这片棚户区,让这里1000多户居民3年内都能住进新房。
今年6月,一期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经过近半年的建设,17栋崭新的住宅楼已交付,到昨天为止,135户棚户区居民领到了新居的钥匙,其中35户居民已搬进新居。
到春节之前,首批225户棚户区居民都能搬进水电气齐全、装有地热的新居。
风一大,就怕房顶被吹跑
虽然寒风刺骨,但棚户区准备搬家的居民们,个个喜气洋洋。60岁的维族老太坎吉姆一边看着邻居们忙碌,一边凝神望着不远处那一幢幢新楼,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坎吉姆和她的5个子女,在这片破烂的棚户区已经住了20多年了。
记者告诉她,她家已列入第二批改造范围,到明年这个时候,她也能搬进新楼了。老人的脸上绽开菊花般的笑容。
近几年,县城道路不断改造,路基越来越高,坎吉姆老人的家,和棚户区其他人家一样,慢慢地都深陷在路基下四五米。
从路边往下走10多个台阶,推进老人家的院门,眼前一片黑暗,跟着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走了几步,来到一个脏乱不堪的天井,这里堆放着杂物和柴草。
老人的卧室就在天井边,屋里只有一盘大炕、一张桌子,所有的东西都堆在炕上和桌上。屋顶破了一个大洞,用树枝虚虚地盖着。土坯垒成的四面墙壁已经明显倾斜,整个屋子看起来是歪的。
老人说,子女都没有工作,全家靠低保生活。房子破成这样已经好多年了,就是没钱修。夏天一下雨,屋里的东西全都泡在水里。冬天风大,她最怕的是大风把屋顶给吹跑了。
不知道温州在哪里,但温州人是好人
坎吉姆说:“原以为我们一家这辈子都会住在这里,后来邻居们说,这里要盖新楼了,我们高兴坏了。天天盼着搬家。”
拜城县建设局的人告诉老人,她们能免费住进新楼,要感谢温州人,如果没有温州的援助,县里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改造好这片老房子。
“温州?温州在哪里?”老人不解地问。
“温州在浙江,离我们这里很远,在东面大海边。”旁边有人给她解释。
“浙江?我不知道。”一辈子都没见过大海的老人,对浙江也完全没有概念。
从老人家里出来,坎吉姆老人用她枯瘦、粗糙的手紧紧拉住温州援疆指挥部领导的手:“我不知道温州在哪里,但我知道,温州人是好人。谢谢你们!”
我们向老人辞行,附近的邻居都出来和我们告别。汽车驶离,卷起路上漫天灰尘,从车后窗望出去,一大帮邻居们仍然站在黄尘中,目送我们。
新楼水电气齐全,还有配套商铺
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温州援疆指挥部指挥长连新良说,棚户区改造计划到2012年完成,温州预计补助资金2400万元,提供1000多套安置房,基本让棚户区现有居民3年后都能住上新楼房。
第一批交付的新楼房都是在原棚户区位置拆除重建,离县城中心并不远,有公交车直达。
新楼房间距很大,确保低层住户也能充分享受阳光。户型以六七十平方米的中套为主,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结构很合理,充分考虑了一家三四口入住需要。新房水电气齐全,有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口,每家都配有地热。
考虑到搬入新居的居民以低收入人群为主,为了让他们住得起、住得稳,拜城县特别在小区里配套建了700多套沿街商铺。居民们只要愿意,用很低的价格就能买或租用商铺做些小生意,增加收入。
住进这样的新居,是坎吉姆这样的棚户区居民从前想也不敢想的事,用坎吉姆的话说,就是“我们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
为了感谢温州的帮助,老百姓把这个在垃圾遍地、恶臭扑鼻的棚户区旧址上拔起的新小区叫做“同心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