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第66号提案:关于浙南地区接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建议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没有界定海西区的具体范围,在第十九节跨省区域合作中提到“加强福建与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等地区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意见》的发布,为浙南地区联接台湾、接轨海西,更好地发挥“海上”优势、挖掘“山上”潜力,加快我省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契机。

  浙南地区处于台湾、海西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三区交接地带。温州港是全国25个主要港口之一,居于宁波至福州1000多公里黄金海岸线中段,距台湾基隆港138海里、高雄港312海里。深水岸线65公里,具有成片开发深水岸线的资源条件。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全面通车后,贯通沿海的快速铁路大通道正式形成,与扩能改建中的金丽温铁路,形成T字形结构。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时间与距离的概念已经改写。这将促进我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互动与整合,浙南地区的经济区位优势也将逐渐显现出来。

  《意见》发布后,浙南各地积极做好接轨海西的有关准备。温州市发改委专门组织调研组赴福建调研摸底海西建设情况,研究温州融入海西的思路,提出了温州与海西,港口对接、铁路对接、高速公路对接、产业带对接和文化旅游对接的“五大对接行动”。同时,各地在接轨海西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惑,主要感到《意见》没有界定海西区的具体范围,浙南各地将来能不能享受海西的先行先试政策,没有明确。这是悬在浙南各市县领导、各界人士心头的重大问号,大家心里没有底,处于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级、各行业、各部门接轨海西的决心和投入。

  对此,我们认为,能不能享受海西区成员的同等先行先试政策是影响浙南地区接轨海西进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我们需要借海西区建设的东风,将温州导入大海西东部经济枢纽地位,从而增强浙江南翼在大海西经济区发展中的活力。对此,我们提三点建议:

  一、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争取中央对浙南地区接轨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支持。要积极争取浙南地区享受海西区成员同等政策优惠,我省在制定基础设施规划时,也要尽量考虑到浙南地区接轨海西的要求。这有利于调动浙南各市县接轨海西的积极性,促进两岸三区经济更加有效地整合发展。要重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温州位于两岸、三区的枢纽位置,处于台北、福州、宁波,这三个区域主要城市的中间,肩负着东引西进、南连北接的任务。要明确温州作为大海西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对浙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特别要争取尽早开放温州港的两岸直航航线和欧洲中东航线,开放温州永强机场为对台直航点。

  二、借鉴、引进台湾农业技术和经验,开展浙台两地山区农业交流与合作。当前,山区经济发展的主题正在悄然变化,“穷人下山、富人上山”渐渐成为一种需求和时尚。浙南山区秀丽的风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再是发展的制约,而成为一种发展的资本。浙南山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亟待挖掘。台湾在山地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以及农业产业的组织与营销等方面起步早,发展好,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熟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近几年,台湾的农业企业把生产基地外移,大陆成为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要争取在浙南地区选择建立台湾农民创业园,通过聚焦两地农业产业合作,激发两地农业经营理念的交流与碰撞,推进浙南山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要搭建平台,加强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浙南两岸合作项目。不同的视角,便会有不同的发现。两岸产业合作最重要的是观念的交流。要搭建两岸产业、技术界的互动交流平台,创造两地产业合作的契机,引导温州等地的民间资金,投入到前景良好、回报稳定的两岸合作项目,促进民间投机资本转化为长期的产业资本,促进浙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省台办对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66号提案的答复

  台盟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浙南地区接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办自接到提案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会同省发改委、农业厅、经协办等会办单位,在省政协王永昌副主席的直接指导下,认真做好提案办理工作。期间,赵洪祝书记两次对办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给予充分肯定,龚正副省长还特别听取了省台办提案办理小组的专题汇报并作重要指示。现将提案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推动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具有服务政治大局和均衡发展浙江经济两大重要意义。

  1、推动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是践行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促进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方式。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打开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两岸关系正常化和政治互信在陈江会协商和党际交流中稳步推进,民间交流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支持两岸关系改善发展已经成为民意主流。凭借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五缘”的天然联系,繁荣的海峡经济圈将有利于增进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推动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直接参与到福建正力推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等筹建工作中,积极参加海峡论坛等特色平台,丰富浙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果,两岸交流格局正在朝着全方位、多层次、民间性的方向发展,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的热点地区,应牢牢把握参与海西建设这个契机,深挖浙台经济合作基础扎实、文化交流内容深厚,做实、做深、做细、做稳对台工作,为两岸和平统一做出特殊贡献。

  2、推动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是实现浙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浙西南地区,以使其与浙江快速经济发展同步,是实现浙江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区域经济整合是发展浙西南地区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浙江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社会和谐稳定。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GDP为44335元,增长7.6%。2010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9.1%,提高56.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下降5个百分点,亏损额减少36.9%。但省内发展仍不平衡,在长三角经济区中位置稍显偏远的浙西南地区在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等指标的表现上,与环杭州湾地区存有一定差距(参见图一)。浙西南三市2009年GDP占全省的16.15%,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8.29%,吸收台商投资总额占约全省的5%。浙西南地区的经济状态一直以来是松散型的点状、块状,虽然能带来竞争活力,但在国务院两年内批复13个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大势所趋的背景下,经济区相互之间对资金、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通过真正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才有可能谋利。

  图一:浙西南与环杭州湾地区部分城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9年)

  相较于长三角经济区,推动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更务实,是对山海协作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补充。浙江在地理上被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的重叠涵括,具有左右逢源的桥梁和枢纽功能。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历程也使浙江发展在心理上比较倾向长三角。但以浙西南地区目前的发展水平,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的能量有限,与其它长三角城市相比也并无特别优势。与之相反,浙西南具有参与海西建设的经济基础和能力,相对于福建更具有民营资本丰厚、国内国际市场渠道活络、经济基础扎实等优势,由甬台温、温福铁路,诸永、龙庆、龙浦高速公路,状元岙对台海上货运直航构成的区域交通一体化也已初现雏形。温州市经济总量在海西20城市中一直稳居前三位,温商进入福建发展多年,目前仅宁德就有5万多温州人在投资创业,创办企业300家,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丽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资源禀赋,多种矿产储量居浙江首位,近些年积极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文化休闲度假目的地,初见成效。衢州与海西及台湾人文历史渊源深厚,农业、建材、机械、化工四大传统产业基础好,与海西、台湾互补特性明显。

  参与海西建设是发展浙西南的一个难得的机会,眼下也是付诸行动的最佳时机。海西的发展最终是着眼于海西、海东(台湾)的共同发展,推动浙西南参与海西,即是以熟悉国际市场的台湾为窗口,走出去,引进来,实现发展“山上浙江”的多样化,为浙西南创造国际经济舞台。自《意见》出台以来,福建获得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从政策到资金全方位的支持,围绕“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大海西战略定位,福建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在合作平台、合作模式、扶持政策等多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闽台农业合作、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和金融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762亿元,增长15.5% 。推动参与海西建设,将给浙西南地区带来深刻变化,譬如通过分享海西优渥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环境,改善浙西南地区的三农问题,为浙江民间资本创造新的机遇,并为我省对台交流合作延拓空间。

  (二)浙西南地方政府对参与海西建设态度踊跃,发展规划有待省级统筹,寻求错位发展。

  1、参与海西建设的目标明确,具有各种层面上的区域协作与经济交流基础。

  目前浙西南三市都已关注到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在《意见》发布一年来的迅速发展,并为福建所争取到的优惠政策所吸引,表现出参与海西建设的积极性。温州在《意见》发布之前就在“十一五”计划中提出主动加入海西建设,苍南县提出“浙江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苍南先行试点区”总体申报方案。丽水正准备成立“融入海西经济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与海西各地的交流与合作。衢州则提出“打造成浙江经济内陆拓展的桥头堡,并成为连接海西和长三角的战略平台”,江山市谋划“对接台湾融入海西,争当浙闽赣三省边际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市”。

  逾二十载的区域协作经验加深了浙西南地方政府对福建的了解,投身海西建设也是迅速切入,抓住要点。

  一是地方政府之间成立区域协作组织,推动资源整合、基础共建、协调发展。2009年9月温州、丽水、衢州参与签署了《200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二十城市(以下简称C20)市长圆桌会议倡议(建议稿)》,决定构建C20战略合作联盟,共同推进包括C20市长与企业家对话会议以及政府各部门等多个层次对口协商制度的建立,就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联合执法等优先主题开展协商。同年丽水与福州缔结为友好城市,丽水市政府驻福州办事处已经成立,相关人员已到位开展工作。此外,丽水与衢州早在1986年倡议成立了浙闽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与包括福建南平在内的九个城市在基础设施、旅游、商贸、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2008年庆元、遂昌、龙泉、江山与福建蒲城等发起成立了“浙闽赣边际县域经济协作区”。2009年丽水、温州、宁德、南平等四市下属的19个县(市、区)结成“共建海西浙闽边际区域协作组织”。

  二是对台交流、对闽经贸活动和旅游合作频繁,实践产业共育。近年来浙西南地区对台交流积极性大幅提高,去年以来我省在对台引资相对薄弱的丽水、庆元两地批准成立台商投资园区,全面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服务业项目的转移。2009年,温州与海西13个城市签署了物流合作协议,共建统一、规范、开放、高效、创新的现代体系,加快温州物流业向海西腹地渗透拓展;组织历年来最多家企业参加第11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主动抓住动车组开通的契机,大力加强与福州、厦门等海西城市的合作,开展启动“迎接高铁时代,海西旅游互动”等系列活动。2004年闽浙赣皖合作区旅游部门《旅游无障碍合作宣言》签订后,衢州抓住浙赣闽皖边际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在成员市中力推交互型旅游精品线路,目前正在建设闽浙赣皖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金华市政府已经投资50亿元在厦门投建中国小商品(厦门)国际商贸城,打造面对海西和台湾的小商品批发中心。台州经过努力已于今年6月与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地组成“海西旅游景区联盟”,以发行海峡通票的形式(自2010年9月开始推广使用)开展客源互送、市场共享、产品共推、品牌共建。

  2、积极探索参与海西建设的路径,寻求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浙西南地方政府目前主要处于考察研究阶段,分别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参与海西建设的内容与途径,但在拟建重点产业等内容上,浙西南城市之间、浙西南与福建之间存有比较严重的重叠。譬如温州和丽水都提出开发核电资源(分别在青田和苍南),重点发展服装鞋帽、汽配生产、五金机械。温州和衢州都提出发展金融服务和现代物流业。温州、丽水、衢州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上也是不谋而合。这些高度重叠的发展定位,更无法将浙西南与福建的潜在竞争考虑在内。距温州只有百余里的宁德三都澳深水良港建设十分迅速,与温州港的竞争日趋激烈,福建省近年来注重对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内陆省份经济资源的战略性开拓,对浙西南连接长三角与海西、中转内陆的物流运输地位形成挑战。浙西南地区的自我定位和规划未能较好体现差异竞争,因此需要通过省级层面的协调,把各地方政府松散的参与海西建设的努力集合起来,因地制宜认真谋划各地的差异竞争格局,形成区域经济协作的长效机制,有组织、有力量、有规划地进行推动,促进形成浙西南发展的新优势。

  (三)借助参与海西建设的契机,推动浙西南地区下一步工作规划的落实

  海西作为兼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扭转欠发达状况两种前景,其所享有的关注和优惠是其它区域难以媲美的。《意见》出台一年多,广东、江西等兄弟省份高度关注福建省及海西的发展动态,纷纷出台省级层面的规划或政策措施“积极融入”。201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支持粤东各市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江西省提出对接“长珠闽”,正积极与福建洽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货运码头等基础设施的衔接建设,加强入闽通道联结,“借道出海”。而福建省对与我省合作共建海西区也有较强愿望和初步意向。

  在此背景之下,我省应尽速启动、推进“五个三”的做法,推动浙西南地区真正融入海西区域经济发展,使省委省政府“两创”战略、“八八”战略落到实处。

  1、抓住机遇,推进三大参与举措,提升支持度和工作力度

  明确领导,指定部门。在“十二五”规划中纳入鼓励参与海西建设相关内容,成立由省发改委牵头、相关协作单位参与的海西工作小组,确定一名省领导负责我省参与海西区建设工作,提升工作力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明确任务职责、指定专门部门具体抓落实。统筹温、丽、衢及相邻市县参与海西建设的规划安排,谋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海西区建设。越早参与海西成为其规则制定者,就获益越多。

  创新机制,长效合作。主动接触海西其他省市,开展多层次、广范围的对话,更深入了解彼此的需求,达成共识,真正实现互赢共利,促成区域经济的长效合作。积极参与跨省级层面的海西合作平台,成立海西四省浙闽赣粤协作办公室,倡导、推动成立海西区域层面的合作机制,建立浙闽、或浙闽粤赣主要领导的定期会商制度,建立资讯信息沟通管道,创造并分享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机会,加强与海西各省市之间的深度合作。

  深入调研,统一认识。组织学者与专业涉台研究机构参与、独立开展或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就浙、闽、台经贸合作、农业合作、旅游对接、文化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等领域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增加正面宣导,提升各部门对参与海西建设的认知度和支持度。提案办理小组后续将在提案答复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的功能规划和总体布局。

  2、政策配套,落实三大层级保障,引导全省各领域共同参与

  向中央争取同享海西规划的政策。争取将我省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发改委正在修改中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简称《海西规划》,下同),由省领导牵头协调口岸、海关、交通等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做好对口部委的汇报、沟通、争取工作,以确保得到明确的地域认可,以利浙西南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中争取有利地位。

  《规划》发布后,建议由省政府向国务院递交请示报告,由省发改委专门赴京汇报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工作,争取浙西南同等地享受海西在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先行先试、“扶持革命老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优惠,并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在特定区域开展先行先试的项目,保持经常性地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支持。

  省级层面出台配套政策及相关措施。编制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的规划纲要。调动全省各领域的力量积极参与海西建设,根据任务分解各部门推动浙西南参与海西建设的职责分工,开展自查,看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解放思想,哪些工作需要合力推动,哪些政策需要具体配套,哪些难点需要重点突破。省里组织开展专项督查,推进各项惠台政策的落实。

  鼓励基层政府在参与海西建设中大胆创新。鼓励各地市政府在客观分析本地参与海西建设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出台辅助政策,打造品牌活动,加强与海西及台湾的经贸合作。同时推动城市联盟,充分发挥既有城市协作机制作用,尤其是注重与福州市政府的合作(福建规划的三个中心圈分别是向北的福州、向中西腹地的漳州和向南的泉州)。

  3、重塑定位,推进三大导向,实现差异化协同发展

  浙西南地区的发展,需以我为主,立足浙江均衡发展和浙西南长远发展的需要,立足提升对台合作层次和水平的需要,并充分发挥浙南民营经济的创新优势,以此考虑参与海西建设的内容、方式。

  发展目标导向,推动浙西南地区参与海西建设可分为短期和长期两大目标。其短期目标是成功融入到海西这个区域经济整合中,获得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改善社会经济建设环境,扩充对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避免被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同时边缘化的尴尬。长期目标是成长为连结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的重要枢纽,通过与海西、台湾地区的协同发展、产业链整合,走向国际市场。

  产业合作导向,参与海西建设需经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侧重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浙西南凭借现有的区位、资本、市场优势,着重初级物流、电器电子、机械(汽配、阀门)、服装、生计、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本地相对成熟,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利用海西的政策优势获得进一步发展,吸引台资,扩张在海西及台湾的市场占有。第二层面,即发展的下一阶段,侧重辅助科技型和研发型产业。浙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向着技术密集型升级,产品与福建地区形成错位竞争,发挥浙南在印刷、包装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建设海西设计中心、海西研发平台,争取海西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优势,侧重于为福建、台湾地区提供种子种苗培育、产品设计(鞋业、印刷包装)、技术研发、人才输出,根据具体地情选择发展现代农业、文创产业、金融业或高级物流业。

  地域分工导向,突出温州南接海西北连长三角,辐射带动丽水、衢州发展的“桥头堡”作用。温州参与海西建设起步早,区位位置优越,民营资本丰厚,市场意识强,轻工业发展有相当基础,近年来与福建、台湾的产业交流合作在经贸和旅游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了多层次对口协商机制,而沿海高铁开通更进一步增强了其集聚和辐射能力。温州具有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努力打造其成为连接长三角和省内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城市和出海口,两岸产业对接基地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下一步将在温州拟构筑“批准设立温州台商投资区”、“支持温州滨海工业园区规划设立出口加工区”、“支持温州设立保税物流园区”、“支持开放东南沿海海上空中航路,增设温州机场等作为两岸空中直航新航点,支持增设具备条件的口岸为对台直航口岸”等一系列开放平台。

  丽水、衢州两地则是山区经济有基础,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可重点开发生态经济,引进与实验区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品种、技术、资金、市场的一揽子引进与合作。衢州的衢江、江山、龙游已率先开展对台农业合作。此外,衢州——宁德铁路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衢州参与海西建设,实现对台基础性产业合作和物流对接奠定基础。而丽水还可夯实创办于2007年的全省首家“山海协作”劳务培训基地,走一条高附加值劳务输出的新路。

  4、超前布局,打造三大平台,吸引台商到浙西南投资

  交通建设平台。加强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跨省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和建设,畅通海西区域内连接港口与腹地的通道。建议省级部门尽快启动丽水到衢州的西部货运通道,打通温州——丽水——衢州——景德镇——九江连接武汉的铁路,规划建设丽水——龙泉——南平的铁路,进一步开放状元岙港区对台直航,开通定期航线和海上直航客轮等。

  引台投资平台。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打造对台合作新平台。我省既要积极引导支持浙西南地区融入海西区,也要发挥全省的整体优势和比较优势,认真谋划,全面扩大和提升对台合作。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内规划、专门设立台商投资园区,“以台引台”,引导农业项目、物流项目、台籍管理干部等关注浙西南地区。另一方面,积极打造苍南县作为我省参与海西区建设的先行先试区,在临海产业基地范围内规划建设台商投资区,对接精细化工、造船等产业,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创新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大麦屿港天然资源和对台区位双重优势,建设台州大麦屿港区对台自由贸易区;借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要契机,筹划在台湾建设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探索与台合作共建商品交易市场模式。此外,在旅游、教育、金融、农业等方面,我省也要积极与台湾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对台合作层次和水平。

  经贸协作平台。做好产业对接,兼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合作,推动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积极探索异地共建产业园区模式,并积极在主要港口通道及省际交界处布局建设产业发展区,促进海洋产业和省界特色产业发展。同时重视浙台人才合作,完善台湾人才来浙创业优惠政策,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两岸互设分支机构,在浙江核心城市的人才服务中心设立台湾人才服务部,鼓励在大陆高校毕业的台湾学生来浙就业;探索两岸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师生交流模式等等。

  5、广泛参与,推进三大产业对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现代农业对接。省农办正在调研农业对台合作的情况,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浙西南地区可以鼓励吸引台湾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到浙西南发展,甚至定居,进而加强浙西南和台湾中南部地区农民的交流与合作,初步形成海西农业服务业发展中心。

  金融服务业对接。建设海西保险业集聚中心,搭建海西私募基金发展平台,充分利用浙南充足的民间资本优势,形成海西私募基金发展中心。并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推动浙台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现代物流业对接。建设温州大中型综合性物流中心,为长三角、海西区服务,并依托临港工业、产业集群、台资企业集中区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研究在温州设立对台保税园区、保税加工基地和保税港区的可能性,研究制定有利于对台贸易市场培育发展的政策。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