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盼来了一个清静的周末,蜗居在斗室中,捧读旧书,心境如冬日的阳光,温煦而亮堂起来。
又一年过去了,一个“忙”字贯穿寒暑,感觉自己像个行者,从未消停过。但是,弹一弹戎装的风尘,捋一捋一年来的脉络,工作可圈可点之处还真少得可怜,实是让我有些汗颜。忙了些什么,怎么忙的,忙出了什么名堂,我自己也底气不足。
君不见,在课堂、在会场,我们一开口便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有错吗?一点都没错,千真万确!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但这样的话语似乎放在任何地方都适用,谁上去讲都行。难怪在会场上、课堂上,我们不难见到如此壮观的场景:讲者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听者似乎姿态端正、精神抖擞,实则神游九霄、昏昏欲睡,其效果可想而知。我所“愤”者,你未“启”;你所“发”者,又非我所之“愤”。如此“供”与“求”脱节,没有针对性,还有什么实效性可言呢?
每年,我们的检查、督导、考核之类的工作组下基层,也不少,这本身没有错,这是机关部署工作任务后跟踪问效的必要抓手,也能反映出机关务实的工作作风。问题是,上午刚送走一个检查组,下午又来一个考核组,折腾得基层团团转,基层怎么会没怨言呢?当然,基层与机关本来就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基层的观点不一定全对,但也不至于全错。作为一级机关,我们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可以合并的,哪些是可以砍掉的。下去检查也罢,考核、督导也罢,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断不可凭着查看一些短期可以拼凑、生成的台账,瞄几眼营区营貌,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就开始对基层提几点“想法”、“意见”和“要求”。表面上,基层官兵也许会认真做笔记,尽显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的神色,而内心到底怎么评说、过后怎么议论,恐怕就不好说了。为何?你说的那一通常说的老话、正确的废话、严谨的套话、漂亮的空话,基层官兵乍一听觉得句句在理,而一回味,什么印象也没有,等于什么也没讲,岂不是白费口舌?
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推演到教育形式中就是:我说你听,不听也得听,虽然听了常常是白听。这些年来,这种状况已经有所好转,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上诸如互动式、研讨式、辩论式、启发式、交流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也被引进部队,给课堂教育吹来一缕缕清新的气息。然而,一些先进的教育方式,常常也只是停留在我们的一些方案、简报、经验材料上,是作秀用的。实际上,大多还是“老方子”一张:领导与部属、机关与基层、干部与战士之间,继续沿袭着行政命令的模式,彼此是说教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似乎领导天经地义就是比部属睿智,机关理所当然比基层高明,干部毫无疑问比战士有才。教育工作如此,其他各项工作也能找到类似的影子,大致都差不多。由此,工作中的一头“忙”,与另一头的“被忙”就被不断地复制、发酵、升温,形成了看似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鉴往知来。透过繁忙的乱象,现在是该审视我们的工作得失的时候了,我们无处不在的“启”与“发”,也要有成本核算意识。故纸堆里,处处弥漫着翰墨香,闪烁着为人做事的道理。新年伊始,不妨拨冗重温,如同拜访久违的先哲。这样,于我们政工干部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