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富民强省、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加快推动浙江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人均GDP由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浙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2010年11月中旬,省委提出了“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对“十二五”时期浙江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富民强省、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加快推动浙江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增强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已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前进的道路上,既面临着成功爬坡越坎、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方针。贯彻这一要求,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真正构建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扎实推动浙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再创新成效,改善民生工作得到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迈出新步伐,努力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发展中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十分突出,过多依赖低端工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这些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中共性问题在浙江的具体反映,其本质和根源仍是发展方式问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浙江省能源和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我们既不能像少数发达国家那样消费地球上的资源,也不能因为面临资源问题而影响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建立科技——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青山湖科技城等科创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和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加快培育全国一流科研院所,加大对公共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区。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求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二是坚持以产业优化升级为基本途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针对浙江发展空间受限、生产力布局分散、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瓶颈制约问题,打造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支撑带动作用的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以集聚优质资源、提升竞争实力、支撑未来发展。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现代工业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导向,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全面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引导鼓励企业积极调整产品市场结构,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根本举措,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积极改善分配结构,优化消费环境,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营销网络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四是坚持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加强节能减排,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深入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和土壤修复,加快建设“森林浙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确保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某种角度而言,浙江经济是“民本经济”、“老百姓经济”,是人民群众靠自己的力量创造的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老百姓不仅是生产者、消费者,而且是投资者、经营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人民正是靠着创业的热情、创新的胆识,走出了一条可贵的创业创新之路;正是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让群众创业致富,小河有水大河满,进而使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可以说,通过富民,推动强省,是浙江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现实路径和战略选择。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省人民创业创新的热情,通过创业创新的途径来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努力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一方面,要把“创业”和“创新”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创业创新主体,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鼓励支持全省人民干事业、干成事业,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以创新提升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加快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努力打造全面创新型省份。另一方面,要把“富民”和“强省”结合起来。“富民”和“强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富民”以“强省”为前提,省不强则民难富;“强省”以“富民”为目的,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早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认识到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提高,力争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居全国前列,努力实现“富民”和“强省”的统一,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人们心理容易失衡、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时期。浙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2009年全省人均GDP已达到6535美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成长的烦恼”,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相对来说会更为早发先发。我们对这些社会矛盾进行了逐一的梳理,开展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做到正确对待、正确处理,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把矛盾纠纷控制在一定范围,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自2004年5月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以来,浙江省对于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一直抓得很紧,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加强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改善劳动条件,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是民生之基。要继续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和推进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对接,逐步形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不断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二是强化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着眼于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要强化城乡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努力把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要全面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依法保障公民权益,健全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资料链接
浙江“十一五”实力更强结构更优
“十一五”期间,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不断探索具有浙江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形成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的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浙江全面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浙江始终坚持中央要求与浙江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全局和长远、具有浙江特色的重大决策部署。
站在五年的时间节点上回眸,浙江“十一五”的重要经济指标,几乎都在前一个五年基础上增长一倍以上: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500美元。随着财力增长,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3.4%,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8.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年均增长20.8%。养老、医保、教育等社会保障指标都名列全国前茅。全省上下进一步形成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共识,行动更加自觉,更加急迫,更加有为。人均GDP正处于6000美元迈向1万美元的阶段,浙江服务业的快速成长正推动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迈向“三二一”。去年,杭州就已率先走出了“三二一”格局。(据人民论坛 金雄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