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4日讯 数据显示,宁波港北仑口岸2010年集装箱量超1300万标箱,货物量超3.8亿吨。这种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外贸经济的强劲动力,还得益于口岸稳定的良好环境:13年来口岸没有出现一例输出性偷渡案件;快速高效的通关机制使港口每年节约费用数千万美元;细致入微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赢得了各国航运公司的竞相称赞。正是浙江北仑边防检查站依靠科技强警、坚持业务创新、展开人文关怀,用智慧与青春为大港经济增长标注了一个个飙红的边检指数。
平安指数:科技创新打造安全屏障
北仑边检站担负着宁波北仑口岸35公里海岸线15座码头、37个泊位、4个锚地的边防检查任务,有国际海运航线600条,贸易往来涉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繁重勤务,这个站向科技要警力,坚持以信息化引领管控新方法:建立了出入电子门禁管理,配备了生命探测仪抽查,完善了全港区视频监控接入,自主研发了“三维信息实战指挥系统”,将执勤车船GPS信号、远洋船舶AIS信号、远程视频监控信号集中采集、三维动态显示,整合了包括查验单位、从业人员在内的36类98项5万多条基础业务信息,把执勤一线全部纳入指挥中心监控之内。实现了对港区50海里范围内中外船籍的可视可控,形成了“自助通道管点,机动巡查管线,电子监控管面,执勤中心管区域”的立体化海港防控体系。
这个站深化警务组织创新,推出了“一中心六科队”勤务模式,实现了指挥中心与窗口查验、综合监控、巡查监护、海上巡逻、卡口管理、特勤机动之间的整体联动、扁平指挥,把对一般勤务问题的处置从半小时缩短到10分钟。对口岸管理,实行分区驻点、警力下沉,优化了警力资源。借鉴社区管理经验,把边检驻点执勤室虚拟成“警务室”,检查员通过巡查“走街串巷”查情况,实现了“口岸社区”基础信息事事一口清,对中外入出境“流动人口”个个底数明的要求。
效率指数:高效通关激活口岸潜力
从1997年到2010年,北仑边检站管辖的码头泊位由5个发展到现在的37个;集装箱吞吐量由不到100万飞跃到1300多万;边检业务量以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而全站的警力编制13年来却始终是零增长。这几组对比,见证了北仑边检站“四两拨千斤”的通关效率。
船舶的抵离港能产生多大经济效益?恐怕很多人没有精确量化过,但这个站对着每天来往的船舶打起了“主意”:经过广泛的数据调查,发现远洋船舶从抵港到办结所有边检手续开始作业,中间等候时间少则数小时,多则数天。在慎重论证后,这个站大胆推出了船舶预检制度:船方可提前24小时通过网络把报检的信息资料传送到办证中心“船舶网上检查管理系统”内审核,如情况正常,入境船舶即可随到随靠随时作业,边检站全天在线受理,通过报检平台实现船名、国籍、数量、吨位、进出港日期等信息在线共享和实时掌握。这个举措不仅大大减少了船舶公司的开销,还免去了代理人员的往返奔波,把报检时间缩短到几分钟。
对此,宁波市口岸办主任徐高春感慨地说:“北仑边检的高效勤务,每年为船方和港方缩短了出入境待检时间近3000小时,节省资金2000多万美元,既提高了船舶周转率和港口生产效率,又优化了口岸软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口岸竞争力!”
人文指数:边检服务展现文明和谐
从微笑做起、从细节抓起,“洋洋东方大港,优质服务先锋”,每当人们拨通北仑边检热线,总能听到这热情而真诚的声音。
对4大类、18个岗位、390余个标准的服务都作了科学合理的规范,这个站以“感同身受”为主题“优质服务体验周”活动,将“人本、专业、安全”的服务理念融入到检查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生命、抢修、生产三条“绿色通道”是这个站服务港口经济的又一真情体现。远洋作业风险大、安全事故无法避免,船舶、船员救援救助也是口岸上常有的事。今年1月11日,受冷空气影响,巴拿马籍“圣盟”货轮因补给告竭抛在了锚地,这个站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检查员顶着寒风恶浪,连夜登轮办理手续,并冒雨在结霜的甲板上帮助船方协运生活物资,经过3个小时的紧急援助使“弹尽粮绝”的船员最终脱困。
据统计,仅2010年这个站共开通“绿色通道”35次,救助船员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