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结束的全区文化文物工作会议透露出许多振奋人心的信息:第一次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组织的全区文化文物工作会议,第一次邀请县一级的文化文物单位参加会议,第一次对“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这次会议是确保“十二五”规划全面启动实施,确保“春雨工程”文化兴疆、19省市对口援疆正式启动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任务部署会。大会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创新,为新疆文化文物美好的明天绘蓝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系统工程,使得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
新疆有这样的系统工程: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工程、送书下乡工程、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乡镇文化站工程、南疆三地州村文化室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工程等一大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新疆还有这么一系列数据:截至2010年,我区已投入3.3亿元,新建了817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配备10万元的设备。投入2.8亿元,新建了1145个村文化室和社区文化中心,每个社区文化中心配置12.5万元的设备,每个村文化室配置5万元的设备。投入1892万元,为各级文工团配发了61辆流动舞台车辆。向48个县级图书馆和400个乡镇文化站送去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50万余册。累计投入1.24亿元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站点9416个。完成县级数字图书馆和国家数字图书馆新疆分馆的建设。
这些系统工程和数据说明了随着我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起来,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延伸到了“神经末梢”——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活动中心等等,活跃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为繁荣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展 非遗工作结硕果
近年来,新疆各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作生产了一批思想内容好、艺术特色浓、市场有潜力的舞台艺术精品。如大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大型歌舞《洒满阳光的新疆》《舞动天山》《万方乐奏》、传统乐舞《木卡姆的春天》、大型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话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大巴扎》、哈萨克歌舞《阿嘎加依》、新疆曲子剧《哈哈泉子的户儿家》等,市场演出均在百场以上,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特别是《你好,阿凡提》在“九艺节”和香港演出取得佳绩,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阿嘎加依》已入选国家30台精品剧目。新疆艺术剧院创作的新版《刀郎麦西热甫》参加中央电视台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荣获特等奖。这些都说明了,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经得住历史检验、群众检验和市场检验。众多舞台精品迭出,传播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跃了艺术舞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好地发挥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这次全区文化文物工作会议特别邀请了我区30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会议,并代表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向他们每人颁发8000元开展传承活动的国家补贴。这只是我区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个缩影。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两项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成功后,2010年《麦西热甫》又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举办了全国《阿依特斯》学术会议,,出版了汉、英、斯拉夫文版论文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绩斐然。
文化产业探索发展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难起步。
近年来,自治区文化部门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组织参与了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签订意向金额1.887亿元。在乌市水磨沟区七纺街建立首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组织“新疆艺术能源”参加“跨界——2010第六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截至2009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10934个,从业人员25862人。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自治区党委确定的“民生建设年”,也是我区文化文物系统发展文化产业的“元年”。
全区文化文物工作会议第一次对新疆丝路画院、新疆大漠土艺馆、新疆斯坦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等15家各级各类“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奖励。这是因为新疆文化类民办非企业队伍活跃了文化产业。目前,全疆各地已创建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317家,从事乐器演奏、声乐演唱、舞蹈、书画等各类艺术培训的机构295家,从事古玩艺术收藏、艺术研究、艺术交流的各类博物馆、书画院、文化传播中心22家,民办文化服务机构初具体系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