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在变。这座西部边陲千年古城,因为对口援疆,正在苏醒、崛起。
一下飞机,就能感受到“西部深圳”喀什噶尔的雄心。“打造西部特区城市”、“在喀什大地创造人间奇迹”的标语随处可见。机场四周,被已在喀什安营扎寨的外地企业崭新的巨幅广告所包围。在这个90%维族人口的城市里,外地人的面孔正在增加。
“来帮助我们的人多了,还有来做生意的。外地人多了,亚克西!”司机沙地克色力木话不多,普通话也不标准,从他断断续续的话中,可以依稀听出他的故事:46岁,喀什疏勒县人,在喀什开出租3年多,随着援建省市人员的到来,他的行业成了最先受益的一批人,尤其是去年的喀交会,大量山东、广州等地企业前来参会,他的生意更是好的不得了,最多的一天挣了400多块。
沙地克色力木的小儿子19岁,去年开始在疏勒县的一个工厂打工,闲散惯了的儿子刚开始不适应工厂按时上下班的生活方式,领到工资就不干了,他把儿子骂了一通:年轻人不做工哪行,不适应也得适应。现在儿子在厂里干得不错,年底有可能升成小主管了,沙地克色力木对自己的判断很自豪,“以后工厂会越来越多,大家都得到工厂做工。”
这位留着络腮胡须的司机对未来形势有着精准的判断,工厂确实会越来越多。我省山水集团600万吨水泥项目已开工,可增加就业1500人,新矿集团建材项目,用工1万人以上,喀什(寿光)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带动10万人就业……而喀什下辖一市11县,总人口为400万,有的县人口仅20万人,这也意味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将彻底改变,从传统社会向城市化的转变将势不可挡。而“过上和内地人同样的现代化生活”,正成为喀什人民的共识。
车子穿越老城区,阳光打在雪后古老的黄土墙上,有着中世纪般的静谧安详,让人感觉回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中古神话中。车窗外,临街铺子里的年轻铁匠,在铁墩上不慌不忙“叮叮当当”地打铁家什;小摊边的买买提江们,朝着盘得高高的熟羊肠,漫不经心地浇上诱人的汤汁;一辆驴车拉着货物不紧不慢地行走,一辆小轿车紧随其后。古代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织,这就是当今的喀什。
老城区外,一些房子在拆,这是喀什正进行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项目。届时,许多老城区人将搬离原来的社区,开始新的生活。
城市化带来的商机,首先被房地产商嗅到。据当地媒体同行介绍,由于“西部深圳”等概念的提出,不少东部沿海和乌鲁木齐的人,周末会打“飞的”来这里买房。城里,在建的商业区、娱乐设施等现代元素在增多,诸如“喀什东坤高尔夫球场欢迎您”之类的画面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市场法则、商业逻辑的力量正以势不可挡之力占据、改变着这里的一切。如今的喀什,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变”。
“喀什正被不少投资者看好。”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干部王同庆告诉记者,这个月底,深圳的投资者将在这里投资建五星级酒店,山东两家企业投资的两家五星级酒店也在筹建中,“几年前,谁能想到,这个西部边陲古城会建起五星级酒店!”古城喀什,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喀什城内,人流如织,人们的脸上写满安详平和。在喀什最大的、物资最丰富的大巴扎(巴扎意为集市)——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挤满了旅游、购物的人。去年5月份,记者曾来这里,受“7·5事件”影响,市场内寥寥几人,商户们生意惨淡。今年3月22日,记者又来到这里,见到了商户热和慢阿皮孜,他正与几个砍价的外地人聊得热火朝天。而去年见到他时,他正百无聊赖地打着盹。见到记者,他很高兴,一把搂住记者,招呼到他店里坐。“朋友,去年你买东西,时机太好了,当时生意不好做,东西不挣钱也卖,现在生意好了,可没那么便宜了。”他拉出一条挂毯:“去年400就卖,现在750块!”他兴奋地比划着。随着喀什旅游的复苏和对口援疆,他的生意又好做了。“不能乱,乱了对谁都不好。”临走时,热和慢阿皮孜握着记者的手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