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浙江在线和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同步为您直播的访谈节目现场,我是主持人。今天的节目我们要和为民好记者俞佳友来交流互动。首先我们欢迎他的到来,俞老师欢迎你。
俞佳友: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节目一开始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新闻的背景,2009年2月今日早报记者俞老师,受浙报集团的委派,到青田县万福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兼任乡党委副书记和乡长助理,他克服家庭困难行去山区,为村民办好实事,做好事,结难事,深受当地党委政府的好评和村民的爱戴。在2010年的2月份,他和村民给党委写信,恳请任职期满的俞佳友再留任一年,在2010年12月底,浙江省委组织部,下发农村工作指导员,任期延长了通知,俞佳友再次愉快的留下来为民服务。2010年10月26日,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将俞佳友列为感动浙江典型人物进行宣传。11月30,省三项学较活动办公室和省纪协在杭州组织,为民记者俞佳友先进事迹的报告会,省委书记赵洪祝也做出了批示,他指出俞佳友同志的事迹频繁而感人,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特别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的宣传其先进事迹。3月15日开始,12家中央媒体集中赴浙江采访俞佳友的先进事迹,将从3月30日起在全国进行宣传。我这里是简单的介绍一下,俞老师这几年在农村做的事情点点滴滴,真的要聊起来三天三夜也聊不完,在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俞佳友:其实做得也不是很好。
主持人:您真是太谦虚了,这只是点点滴滴,刚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这个节目主要是整合网上面很多网友的提问,包括我们的预告到网上以后,很多网友非常的关注,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提问,发帖留言,今天就是整合这些问题和俞老师交流一下。
首先我听说前不久中央媒体采访团20多个人坐车去故乡,没多久据说不少记者开始晕车,所说山路很难走,初次走这条路不少人都会晕车,这条路蹒跚而居,不知道从县城到乡城到底有多长?
俞佳友:万阜乡是侨乡青田县一个最偏僻的山区乡,从去年开始,因为我们有一个新的路,现在县城到乡里有85公里。我2009年去的时候是绕到温州,那时候有130多公里,这两年整个交通建设改造的比较快,我们青田的县城已经打通了,这条路最窄的地方只有3.5米宽。
主持人:旁边就是山崖吗?
俞佳友:旁边就是千峡湖水库,那条公路依照是沿着水库边转过去建的,我们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在那个地方看看是在眼前,喊喊听得见,要想进趟城,走走要好几天。这条路一直弯绕的。那天我跟一些记者坐车上去,确实有非常的困难,因为是第一次山路,出现了晕车的情况。那条路第一次走基本上没人会晕车,我们曾经出现过一位战斗机飞行员去了也晕。我这两年走这条路,有的时候进城或者是去办事情也有300来次。
主持人:你第一次走这条山路也是晕的吗?
俞佳友:我第一次走是先看过地图,对情况有所了解了以后走的,第一次走走了三个多小时,下车的时候全身的衣服都湿了,很紧张。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最窄的地方3.5米。
俞佳友:因为边上是水库,再一边是悬崖峭壁,我一般是往里面开的,车子都有挂挂碰碰的,车子坏了没关系,关键是人的安全。
主持人:网上也有朋友问这方面的问题,你的车是自己的车,但是你一直拿自己的车给老百姓办事,比如说送人到医院,婚车也用你的,包括你刚才说的你这个车这两年跑了7万多公里,车的挂挂碰碰撞了也很多。
俞佳友:这两年下乡一方面开自己的车去,主要是为了方便。现在大家都讲时间就是效益,所以我觉得自己开去,一方面平时可以为村民提供便利,接送他们,像一些孕妇要到县城生孩子我去送一下,有的人婚姻我也当一下婚车司机,我房东的儿子结婚,那一天我就既当婚车司机,也摄影师,拍了很多照片,他们一看,这个照片拍的非常好, 所以这两年车子碰膨撞撞很多,到了年底到保险公司,说你一年刮了这么多次,保险费才收几万块,所以我现在一般是一千块以下的是不报的,自己修修就算了,这几年轮胎也用了11个了。
主持人:开车你这个油钱是自己出的吧,给他们办事也是自己贴的,坏了也要自己修,包括保险公司也要提价了,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俞佳友:说起来是亏的,其实我觉得是不亏的,你能够用我的车,接送老百姓,我们看起来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对老百姓往往是功德无量的大事,我们那里到县城每天只有一趟公交车,我们乡政府也只有一辆小车,平时也在用,我的车子开过去一方面给他提供便利,同时也给我们下去研究提供了时间,所以也不存在亏不亏的问题,现在条件好了,下村也不用骑自行车了,我原来定下来去是一年的时间,所以我把自己的车开过去很方便。
主持人:老百姓用车家家可能都比较紧张,有急事的时候可以帮他们。
俞佳友:每家每户都有急事,我可以把车开到他们家门口事情可以办的很快。主持人:这确实是为老百姓办事非常典型的事情,不要看私家车小小的事情。网上有网友关注,作为指导员,这里的生活条件和城里的条件差距很大,包括刚才俞老师介绍的下山的山路,大家可以想像的到,生活是多么艰苦的情况,而且我看了一下材料,有时候才会遇到泥石流,还有山上滚下石头,有这种事吗?
俞佳友:2009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袭击我们浙江,当时有群众被困,当时我们把一个70多岁的老人送上车,开了几分钟,从20多米的山上滚下一块大石头,砸到车头,当时全车人吓都吓死了。
主持人:如果真的砸到后果不堪设想。
俞佳友:我们也不会因为塌方就停止。
主持人:一方面是生活条件艰苦,另外非常的危险,开山路,还有泥石流,怎么样一个信念能够支撑你一直这么干,特别是一年满了以后又干了一年?俞佳友:我们浙江报业集团社训就是特别守纪律,特别能担当,特别善拼搏,特别能奉献,这20个字被我们一代一代的浙报人传承,我是浙报大家庭其中的一员,我以前还当过兵,也经过魔鬼式的训练,所以对于下农村这点苦对于我来讲不算什么。还有一点,那个地方虽然是偏远的山区,这几年我们集团领导的关心和家人的支持,包括社会上很多好心人都在关注资源这个地方,以及这个地方的学生,有些困难的村民都得到了很多的帮助,所以我觉得虽然苦是苦了点,但有这些各方面的支撑,也让我感觉到有无穷的力量可以静下心来办事情。
主持人:可能乡里的一些情况,由于你去了以后把乡里的情况做了报道,人外面的人了解。俞佳友:一方面我是记者,记者一定要用手中的笔去关心和关注贫困山区的孩子、老人,以及贫困村民,只有这样才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党报记者。
主持人:把自己看到的用自己的笔写下来,能帮上忙的都忙一下。
俞佳友:把山里的信息告诉外界,把外来先进的理念带到大山里面去,这样两者之间是一个互补,通过老百姓观念的更新,他会觉得自己更新观念以后,下一步要做什么事情。
主持人:他的思维和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
俞佳友:这几年老百姓的思维和思路比前几年都开阔了。农村由于信息比较闭塞,相对讲对山外的情况都不是很清楚,本来有的时候通过电视,或者其他的渠道了解信息,他们比较有限,你只有把好的信息跟老百姓面对面的交流,他才会感觉很贴近。主持人:我看到网上的网友正好关心这方面的关心。这位网友说,农村指导员由各厅局派出,希望借用指导员视野开阔、思路清晰等优势能把先进的信息带进去,并且建立合作项目,指导员负着让农村脱贫致富的重任,这位网友说,作为记者,你是怎么做规划的,你把先进的信息带进去你这两年是怎么做规划?佳友:规划这两年都在实施当中,我被确定下派到农村去,我暗暗下定决定,我是军人出身的党报记者,就是让某些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到了乡里头以后,我发现一切都是很陌生,乡里的有些东西让你一看,他有些落后以及贫穷的原因,等等因素很多,所以做农村工作指导员与记者完全不同,光光有热情还不行,我们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重点是服务三农,说大是改善经济,发展民生,说小点,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也希望省委组织部,以及省农办的领导,你到农村一定要把党的惠民政策带过去,主要是这么一个事情。通过你要把惠民政策带到农村,一方面可以缩短城乡差别,另外一方面可以为村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工作指导员可能每天做的事情很琐碎,但我觉得这两年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主持人:你当初去的时候做一些规划,现在是不是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俞佳友:现在好多的项目都在实施当中,一个我下乡以后和当地干部一起谋划,后来在发展山区高效农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规划布局,也就是五年之内,我们整个乡围绕高山效益农业做了这么几块:一块发展高山蔬菜,第二,造田养育,还有下一步进行油茶开发,通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的我觉得这两年在农村很有成就感,今后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像刘基菜园品牌的知名度刚刚打响,山区走精品农业化产业的路还有很远,现在全乡还有502名村民属于低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就是年龄人均收入低于2500块钱,我们也制订了帮扶的计划,和浙报集团一块在帮扶计划当中围绕高山蔬菜特色农业的种植打好四块牌,到今年年底,我们全乡所有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主持人:这是我们规划上的一个问题,包括我们今年要实现的目标都已经聊过了。有位网友对我刚才叙述的一个材料,我们节目开始说的一个材料比较刚兴趣,特别是你一年满了以后又干了一年,对这段比较感兴趣,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你一年满期要回家,乡亲们挽留了你,当时是什么情况。
俞佳友:那时候去农村工作满一年以后,我准备回到记者的岗位上,回到杭州,一方面可以跟家里团圆,另外一方面可以从事我自己喜欢的新闻行业,我在回来之前,万福山党委政府,还有很多村民联名给浙报集团写了一封信,希望我继续再留任一年,所以当时我接到这个信也是有犹豫。
主持人: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俞佳友:一方面下派一年,好不容易可以回来,跟妻子女儿团聚;另外一方面我们那边的乡亲,通过一年跟他们接触也成为了好朋友,好兄弟,情感很难割舍。当时两边都要考虑到,所以我把这个情况跟我妻子说了一下,她就跟我说,乡亲们要留你,说明你干的还不错,你还是继续做你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反正家里头还有我,我妻子还是把另外一句话加重了语气,他说不管怎么样,你下乡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像以前抗洪、抗震那样,拼命的往前冲,有一个好的身体,自身有安全了,你才能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当时正是带着这种感情,得到我妻子的支持,跟我们集团的领导支持以外,心里的包袱就放下没什么顾虑了,一直以来我亏欠家庭很多。
主持人:你妻子在家里也是有重担,你也不回去。
俞佳友:我一般是一个两月回来一次,回来主要是开会,筹集资金搞项目之类的回来一次。
主持人:真的很不容易,次数是稍微少了一点。我们今天这个节目也是直播,说不定你妻子也在看这个节目,借这个机会说两句。
俞佳友:感觉到很对不起家里,我的妻子很善解人意,她是我一辈子的牵挂,我的女儿能歌善舞,成绩也很好,她使我一生的幸福,所以家里的两个女人,任何时候在我心里头时时刻刻我都把她们装作心里。
主持人:这也是你努力工作的一个动力。俞佳友:男人背后没有一个贤惠女人支持什么事都干不成,所以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夫人,感谢她为我付出的一切。
主持人:她是你做所有事情的支持。我们把这个气氛调整到愉快一点,因为网上的网友想八卦一下,想听听你家庭的故事,爱情的故事,据说也很浪漫。
俞佳友:我和我的夫人认识是1996年3月5日,我们是在火车上认识的,火车上认识以后,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相知相守到相爱,到现在可以说我们感觉这段婚姻非常美满幸福。
主持人:当时也算是邂逅了,原来并不认识。俞佳友:那时候我还在部队,那一年我是回江西老家探亲以后,回部队的路上,我夫人当时是在四川大学读书,她也正好是返校,那个时候由于学生流,包括出外打工的人特别多,整个车子,每节都挤很满,所以位子都没有,而且整个车厢过道上都是像插筷子一样的插满人,我的夫人在诸暨的火车上,她老家是诸暨的,上车以后到了嘉兴才从第5节车箱到第6节车箱,,我们当时是穿着水兵服,她觉得很有安全感,就走到我们这边,我们本来是两个人的座位,当时我座位中间有一位60多岁的旅客,我就让给他坐了,他看她很瘦的,又戴着眼睛,又扛着两个包,所以我马上就站起来了,就把座位让给她,我说你一个女孩子大老远的,你又没座位,你坐下休息一下。于是把她那个包放好,后来我们通过交流,了解到她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了上海火车站下车以后,我当时在军人候车室,我跟她说,你如果有什么困难,如果上不了车就直接到军人候车室找我,后来确实由于车太挤,她也没有买到座位票,后来找到我,我们就给她送上火车,我们通过这样长时间的写信,因为原来通信工具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原来也没有手机,也没有传呼机,甚至连打电话都不方便,通过好几年的认识,后来我们决定牵手在一起,牵手一辈子的幸福。主持人:真的很不容易,通过邂逅最后牵手,应该说非常的浪漫。我们再回来聊聊乡里面的情况,我这里有个数据和背景情况,这两年俞老师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乡村学校和村民捐助款物达到150余万元,另外我们还提到了,包括积极发展效益农业,高山蔬菜、大力发展农村饮用水的工程,解决多个村庄的用水困难,包括跋山涉水,都开着私家车,下去访贫问苦,关心敬老院的老人等等,可以说你对当地的脱贫致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和你当初要去之前所想的自己要干一番事业,和当初的想法,您觉得您的愿望实现了吗?你当时下乡说自己要干出这么一番事业,你觉得现在完成的怎么样?
俞佳友:这两年围绕高效农业,老百姓确实是赚了点钱,现在的生活水平比原来高多了,现在我到各家各户去,每家都有肉吃,原来相对来讲,蔬菜比较多,尽管蔬菜比较营养,有的时候荤素搭配对体质好一点。这几年在集团领导,在浙报这个大家庭,也就是全体浙报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及当地县乡党委政府,对我们边远山区的关心,我自己在这里面其实也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两年多的农村工作,这种经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自己也只是干了应该干的事情,这两年最直接的感觉,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让杭州到青田万阜乡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前几年都要十几个小时,这两年杭州到万阜乡只要七八个小时,缩短的很多,因为一方面,整个基础设施搞起来了,所有的泥巴路全部变成了水泥地,现在农民60岁以上的老人有了养老金,也有了医保,困难群众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可以说很多惠民政策农村处处开花结果。
主持人:感觉到自己的任务完成的还不错。
俞佳友:我所有做的工作都是靠集体合力做的,因为一个人是干不了事情的,只有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我们媒体平台,还有社会力量,把几方面形成一股合力事情就好办了。
主持人:形成合力来办大事。我们看了你的背景材料,你发了很多的文字报道,这在前面也交代过。有网友比较有疑惑,像我们山区乡和普通的乡镇也没什么区别,您怎么能在这个地方两年写下200多篇新闻稿,您并没有发稿的任务,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俞佳友:可以说到农村工作我一天也没忘自己是党报记者,我们做记者的人,有的时候了解到好的新闻线索,了解到一个好的题材,就会很习惯性的想动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如果长时间不动笔,可能文字感觉就没有了,而且农村发生的新鲜事很多,我平时白天工作比较忙,一般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把平时所见的点点滴滴,把这里有价值的行为元素提炼出来,也就是说农村的新闻虽然很多,但是必须要有立体思维,所谓的立体思维就是把里面有价值的,利益比较高的,对老百姓有很大帮助的素材,或者是他的困惑,给它提炼出来,所以农村工作还是从要做新闻的新鲜性价值,有了新鲜性价值相对来说稿子就好发多了。这两年好多稿子我也是自己亲历现场的,比如去年4月份在浙江日报要闻版上,发的一条悬崖峭壁救鱼苗,就是原来通往县城的天路上,也是我现场参与救援,亲自经历的事情,白天把一万多个鱼苗救出来给它重新输上氧,晚上接着写稿子,第二天就在浙江日报发出来的,这个事情不能放,因为新闻是讲究时效性,如果过了这个时效性,相对来讲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两年我采写了230多篇稿子,在浙江日报和各级媒体发表,光是头版头条版有二三十条。
主持人:确实一方面要改变当地的状况,另外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先进思想带进去,还要把里面的信息带到外面去,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俞佳友:原来万阜是一个信息各方面比较封闭的地方,现在通过这几年的宣传,一方面把高山菜这个品牌打出去的,还有把农村最底层的新闻挖掘出来让外界都了解整个万阜,它现在发展怎么样,老百姓的生活过的怎么样等等。主持人:这是关于报道写稿子方面的情况,我们继续来关注网上网友们关心的问题,我来挑几个读读来和俞老师分享一下。这位网友提问说,您三个特殊的身份互补在一起,开展农村工作的时候应该有一些优势吧?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呢?三个身份互补在一起,是不是有一些优势?
俞佳友:这个优势很明显,我们记者写稿为读者,或者是观众和听众服务,指导员是为三农服务,所以在这几年浙江日报记者岗位,提升了我的新闻素养和创新能力。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基层干部这样的职责,则让我懂得了如何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这样一个深刻含义。首先我是一名党报记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
这两年来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基层干部是我最重要的岗位,它让我真正的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服务群众,两者不同的是,当记者可能只要记录新闻事实。当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基层干部不光要懂得政策,还要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方面,特别是技术方面要当多面手,这样农民才会相信你,两个岗位形式是不同的,接触的对象也不同。但最终一点,为民服务这是相同的。
主持人:宗旨是不变的。
俞佳友:两份工作相对来讲也是一个统一体,比如这两年我把记者的新闻敏感运用到农村,把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民情一些问题,当做新闻来挖掘报道,反映时代的主题,反映基层生产生活等等方面,我们前不久开了两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十二五”的重点,所以两年多的农村实践,我深入一线,掌握了一些最最基础的信息和材料,以及新闻资源,这对我以后整个记者生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持人:我们又聊到了记者,应该说您在我们村民和乡民还有同行眼中您是一个好的记者,那么在您自己的眼中来看,您的理解当中,什么样才是好记者?
俞佳友:首先我觉得我离好记者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做一名好记者是我的最高理想,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多年来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之心,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如果要在生命和新闻中做出选择,我情愿放弃生命选择记者,我对一名好记者的理解不一定对,一个是心系人民群众,要有社会责任,引领时代潮流,好记者必须要服务受众,因为我们记者的根在基层,岗位在现场。主持人:感谢你对记者方面的分享,你为万福乡村民做了很多事情,包括赢得了村民的爱戴,也受到人民的称赞,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你是怎么看待这份褒奖的荣誉,它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俞佳友:我觉得荣誉是属于集体的,我任何时候都是这么想的,作为一名记者,在农村工作当中发挥了一点点作用,我觉得是我记者生涯当中一次意外的收获。我们浙报集团的高海浩社长,李丹总编辑他们到青田来看我的时候,他们就说,佳友你到基层锻炼永远不要忘记自己记者的责任和使命,要用手中的笔为当地,为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发挥作用。我们其他的领导来看我,也对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归纳起来就是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可以这么说,没有浙报集团11年来对万阜的鼎立帮扶,以及万阜的干部群众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付出,一切都不可能会发生,也就是好日子不可能来临,也不可能有刘基菜园高山蔬菜品牌的打响,还有爱心助学活动等等的延续。即使我将来离开农村回到杭州,回到自己的新闻岗位,但是我想我的心还是非常牵挂青田万阜乡的父老乡亲,不管将来走到哪里,我自己给自己定下一个标准,始终不停下为民服务的脚步,始终要为整个时代做出贡献。
主持人:这确实是产生了一段非常独特的情感,说不定有空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回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发展。
俞佳友:我那边现在已经结对了五个孩子,我跟他们说只要有空每年会去看一看。
主持人:另外他们放假也可以来转一转。
俞佳友:我的女儿这次已经联系了好几位学生,暑假来我们杭州看看,看看我们美丽的西湖,看看天堂杭州是什么样的。
主持人:听说到万阜乡第一年,您就走遍了当地所有的自然村,全乡所有的人只要在家的你就一一去拜访他们,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会不会觉得很累?
俞佳友:因为了解社情民意,调查研究是我们做记者的基本工作,做记者就是要调查研究。现在记者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加上基层干部,这三者加在一起,更让我懂得了如何深入农村,了解老百姓他心里所想的,他希望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或者在生产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困难,我就是想通过这么一种家家户户的走访,一方面让他们了解我们,有什么话可以跟我说,最终相信我,因为老百姓相信你以后才会把心里话掏给你,我也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人,只不过是在别人想放弃的时候,我一直在继续努力,永不言弃。有人说我这样做是一种执着,我理解执行力至上,其次为了让年轻记者到一线去锻炼,磨炼意识,了解民生,我们浙报集团在2004年就建立了采编人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对一批像我这样的记者,甚至比我还年轻的记者编辑,都纷纷到基层去学习锻炼。像今年可以说浙报集团也派了很多人到新农村,做厂长助理,或者是派出所长助理,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了解很多基层鲜活的东西,其实记者编辑到基层一线去感受,感受了以后自己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实现三贴近,付出还是有回报的,这几年我比较好的借用了记者的身份,还有浙报集团媒体的平台,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踏踏实实为村民做了一些实事,不光是村民有了收获,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
主持人:包括像你刚才所说的,包括我们浙报集团会派遣一些记者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包括浙江省2004年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以后,数以万计的指导员也是到我们的一线去了,您现在已经是过来人了,有一些切身的经验,你会给以后指导员,新的指导员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包括未来我们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
俞佳友:我现在是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三个年头了,从2004年3月31日开始,我们浙江省共从省、市、县、乡四级选派的五六万名党员干部进村落户,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现在基本实现了为每个行政村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这么一个目标,也拉开了农村工作指导员服务三农,贴心为民新农村建设的序幕。我作为连任者,也感受到各位指导员为农村的乡镇发展尽心尽责,为农民的大小事四处奔波,积极探索农村的机制。可以说省市县下派的农村指导员,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奉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我想将来浙江农村一定会实现一乡一品,也就是一个乡镇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以后一定会走精品产业化的路子,若干年以后我们农村农业会更强,农村会更美,农民会更富。
主持人:我们也是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但是从现在来看,您在万阜乡渡过了700多个日日夜夜,应该说很快要画上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您有什么感想?
俞佳友:到今天为止,我到万阜乡工作已经有767天了,这两年来,我认识和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这是最大的收获。回过头来我觉得还有很多的事情做的还不够,总觉得时间还远远不够,我们万阜乡五年规划的结对帮扶项目,目前也都在一个一个落实当中,包括接下来为我们高山蔬菜基地,修通一条水泥路,现在整个路基都基本上弄好了,争取在5月份之前把水泥路搞好。还有浙报集团50多个党支部,跟万阜乡八个行政村的党支部结队,这个结队除了有困难党员,还有困难群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最大限度的给他们提供便利。我们现在帮万阜的所有行政村的党员活动室现在也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有些项目也正在落实,把基层党组织文化阵地建设给它搞好。像今年我2月份参加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当时我们省领导就提出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可以说三化同步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的明天,我将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讴歌赞美它。
主持人:你也是希望在最后的一段时间内把事情都做好。我们也相信通过刚才的节目,俞老师在节目也提到了,确实对乡镇的感情割舍不下,一定会过一段时间就会去看看,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在里面。
俞佳友:万阜的老百姓把我当成亲人,当成兄弟,这份感情一辈子都割舍不了。
主持人:毕竟是奋斗过,建设过的地方,特别是自己亲身参与。
各位网友,本期节目是我们浙江在线和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为您直播的,我在人民网上面挑了两个问题。接下来两个问题是人民网的网友提问,我们和俞老师来交流一下,我们看看人民网的网友给您提了哪些问题,我觉得这个比较有代表性。
这位网友说,看了俞佳友的事迹,想说的您为青田县万阜乡农村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想请问,你觉得目前农村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包括媒体在内的全社会作出哪些努力?你这两年工作以来,发展中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
俞佳友:一个是农村信息闭塞,农业技术跟不上,这两块是困惑农民最大的因素。更重要的一点,农村实用人才太缺了。
主持人:人才进不来,还有不肯下去,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俞佳友:很多人觉得在家里呆不住,首先在家里能不能赚到钱,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觉得赚不到钱可能就出去了,所以这两年我在农村,我也听到好多村民说,农民唯一出路,除了种田,就是出去成为农民工。所以这两年我们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我们就要把这个观念扭转过来,农民的出路不再是做一个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
主持人:我们有自己的产业,我们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可以做出来。
俞佳友:这两天从外地,包括在外面经商开超市的人,都回到了万阜乡,好多人都回来了。今年二、三月份都回来四五十个,都回到农村种菜,以及发展其他的高效农业,我觉得这个很好。前几年一方面让老百姓踏踏实实赚到了钱,老百姓手头有钱了就看到了希望,原来在家呆不住的年轻人也觉得回家以后也能干一番事业,所以在这一块非常重要,农村一个要解决技术,解决人才,还有解决信息。这三大块解决了,再加上党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硬件设施投入上,比如水泥路,美丽乡村的的一些硬件配套搞起来的话,我相信将来整个所谓的城乡统筹,城里的那些市民将来我估计也会到农村去,在农村干一番事业,我去年在浙江日报发的一个头条,我们进城农民返乡种菜,原来很多的人都是到城里打工,在城里打工有的已经在城里买了房子,这几年农业发展起来,他们白天在乡里种菜,晚上又回到城里居住,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所以农村其实是大有作为。
主持人:重新看到农村发展的希望,所以很多人又回来。包括你刚才提到的三个要点都能够解决的话,农村大发展是指日可待了,可以说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蓝图。
我们继续来关注人民网网友的提问,时间有限我再挑一个问题,这个网友说作为媒体记者,可能常常会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现在你也了媒体宣传报道的先进人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什么压力?
俞佳友:首先我觉得新闻工作者都是很苦、很累,但是新闻工作者又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我认识很多记者,他们都做的比我好,比我优秀的记者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我以前都是去宣传别人,这次包括中央媒体都来宣传我,对我来讲,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所以我将来还是要用手中的笔去写出更多的新闻,才能对得起这个荣誉。
主持人:更多的是给自己一番动力去做更多的事情。各位网友,今天应该说确实非常难得,俞老师平时心系我们的村民工作,很少有时间跟大家掏心窝子讲这么多话,今天百忙之中抽空来参与我们的节目,和我们分享了很多的心里话,也分享了很多的他的很多题目,回答了浙江在线和人民网的体会,由于节目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节目到这就暂告一段落了,再次感谢俞老师,希望你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要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这个相当重要。
俞佳友:感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浙江在线网站和广大的网友,谢谢你们。
主持人:再次感谢俞老师,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