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跟随自治区赴苏州学习培训代表团考察过程中,对苏州人的发展理念深有感触。作为对口援疆省市之一的江苏,怎样结合自身特点抓住发展机遇,从苏州的发展理念上可略见一斑,“既要乘凉,也要享受阳光”“精致文化”等发展理念是如何形成和实施的,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苏州市这些年来在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成熟、完善的一些理念,对于推动、指导苏州市的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苏州市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力。
苏州人都有些什么样的理念?
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苏州市距离上海市只有84公里,所以在好多外地人的眼里,上海是一棵硕大的树,苏州则可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苏州人不这么想。苏州人的思路是:如果上海是一棵大树,我们可以在树下乘凉,却享受不到阳光,而没有阳光的生命是不会长久的。由此产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要围绕着上海的定位准确地定位自己,既要乘凉,也要享受阳光。
怎么乘凉呢?苏州人的头脑始终在高速运转着,当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后,苏州人马上就感受到了机遇的来临,不断地问自己,上海申博成功,苏州能干什么?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苏州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口号:“世博在上海,旅游在苏州。”就是要借助上海世博会,把苏州的旅游搞活。
2010年,上海在世博会期间共接待国内外观众7300多万人,而苏州在这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500多万人,破了苏州市的纪录,很好地乘了上海一次凉。但对苏州人来说,想得更多的是在上海这棵大树下,如何更多地享受阳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提出要把上海打造成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航空中心的宏伟蓝图。对这些中心,苏州人不敢有奢望,因为碧螺春这种茶树永远长不过参天的大树。那苏州能干什么呢?苏州人又在思索。
经过对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周边市场的大范围、多方位、各层次的考察调研,苏州人的办法出来了,那就是你上海搞贸易、金融、航空、航运中心,我就搞工业制造中心。就这样,苏州人把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起来了。到2010年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4家企业在园区内投资建设了137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光电新能源、新材料、融合通信、纳米生态保护、生物制药等五大类别。现在,新加坡工业园区给苏州市贡献了15%以上的GDP。而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建设,又带动了苏州市许多地方相关工业制造产业的发展。2010年,苏州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经占到了GDP的60%以上。
企业竞争就是文化竞争
苏州人认为,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市民,也就有了什么样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了文化的定位,就赢得了企业制胜的主动权。
那什么是苏州的文化呢?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沈健认为,苏州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就是“精致文化”。而所谓“精致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什么都小,包括苏州的古城、街巷、河流、园林都很小,苏州老百姓挣钱谋生的手艺则更小。像举世闻名的园林胜地“拙政园”,占地只有70亩,但布局、制作都非常精致。再像苏绣,很小的制作空间,很细的活儿,最后形成很小的产品,在很小的店铺营销。所以苏州人坚信,“小”或者说“精致”就是苏州的一种文化。
苏州要搞企业,要想有竞争优势,就不能不考虑这种传统的文化和深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的苏州人。有一年,一家日本电子企业来苏州市考察投资环境。当这些来考察的人看到一个个苏州绣娘完成的一件件爱不释手的作品时惊呆了,他们拿起放大镜仔细地研究,当场决定在苏州市投资建厂。苏州人疑惑地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就作出决定,他们说,能绣出这么精致绣品的人,也一定能制造出世界上最精致的电子产品。从现在的结果看,日本企业家的判断和决定是正确的,这些年来,苏州市引进的企业大多都是精密电子类的产业,国内外市场许多知名的电子产品都是在苏州生产。现在,纳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成规模,前景广阔。苏州人靠文化赢得了竞争。
引商尊商不媚商
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初期,园区派管理人员到新加坡学习的第一课,是一个最简单的填空,但很多人填错了。
当时,老师给学生画了三个圈,中间最大,左右两边小,要求把政府、雇主、雇员三个词分别填入三个圈中,结果,好多去学习的管理人员把政府填进了最大的圈,而把雇主、雇员填进了两边的小圈里。
对不对呢?老师下了结论:凡把雇主填在大圈里的学生可以毕业了,反之继续学习。
为什么呢?老师解释说:“有了雇主才会有雇员,有了雇员才能开展生产,有了生产才能产生效益,有了效益才能向政府纳税,才能带动更大的就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雇主最重要。”这之后,新加坡国家的副总理又亲自带领园区招商人员赴世界各地招商。这样的举动,给了园区及苏州人极大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形成了以“尊商、引商、留商、便商、安商、富商、不媚商”为主要内容的亲商理念。
按苏州人的理解来讲,这种亲商的理念,最根本的就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研究投资者到底需要什么,要及时为投资者解决经营中的困难。政府工作人员应天天到企业去,企业在哪里,政府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在哪里,提供及时、周到、全面的服务。
经营和优化发展环境
在苏州人的眼里,环境是软实力的表现。怎样营造?苏州人想到了水。
苏州四周都是水,有闻名天下的太湖、阳澄湖,有坐落在工业园区的金鸡湖,还有环绕苏州古城的护城河等,水和苏州人的生活、生产、习性紧紧相连。由此苏州人认为,要营造环境,就必须要和水联系起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水文化”的环境。
这种“水文化”的环境所包含的就是公平如水,通明如水,清廉如水,柔情如水,淡泊如水,灵秀如水。据苏州的同志介绍,这种水文化,就是要在苏州体现出“吴侬软语,吴地温柔”的软柔性,营造一种温柔似水的环境。
为此,苏州市首先清理了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中的罚款问题,率先在全市把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压缩到了8项,坚决杜绝用罚款的办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把数百项审批项目压缩到了20多项,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对重大的投资、建设项目在审批时开设“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起了全方位、全覆盖的医保、社保、就业、就学、创业的服务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为了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建立了10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20多个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干事业的平台,创造了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年轻的科技人员来园区工作。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自豪地说,已累积引进2万多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过去园区是每年拿出一个亿来招揽人才,从2011年开始,将再增加一个亿,相信我们吸引人才的环境会更好。
政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
苏州人常常问自己:政府到底是什么角色?答案是:政府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者。
要当好这个平衡者,就要为平衡对象服务好。所以,“机关就是服务,要围着企业转,公务员就是服务员,要跟着企业跑”的理念被苏州的广大干部所理解所接受。
在一次政府与企业家的座谈会上,企业家们提出,苏州没有机场,进出口的货物都要到上海虹桥机场报关、提货,最后再运回来。提一次从国外运来的货,少说要费时36个小时以上。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承认,对苏州市政府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苏州附近的上海、南京、杭州、南通、宁波都有机场,在苏州再修机场困难很大。
怎么办?苏州人没有气馁,更没有消极地等待,而是开动脑筋创造性地想办法,终于想出了个“空陆联程通关模式”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这个模式就是货从国外运抵上海虹桥机场后,直接转到货车上运到苏州海关,与此同时,通知货主报关、办手续。等货一到苏州,货主的手续也办好了,提货时间一下子就缩短到5-7个小时,企业物流成本也平均下降了28.5%。
过去到苏州投资、办企业的企业家们要办一件事,往往需要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部门往返数十次,费时、费事、费劲、费心,苦不堪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市政府办起了“一站式服务大厅”,目标只有一个,让来办事的人一次性办成,不跑第二趟。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又在全国首推了网上审批的服务,首创了“重大项目辅导,服务发展建议”的服务。开展了网上的监察服务。在全市党政机关建立了“创服务品牌”的工作机制,建立了融资、创业、信息、技术、信用、人才资源、社会服务七个服务平台。
有一年,一个台商来苏州投资电脑生产,时任市长要来了一个样品,用一晚上时间把这个样品的82个零部件全部拆开,按顺序放好,然后叫来发改委、经贸委、招商局负责人,让他们看,这82个零部件当中的哪些零部件当地能生产,哪些需要招商引资,当地有没有条件招商引资,三天后回答。不到三天,三个单位的领导都来了,说在82个零部件中,有55个本地就可以生产,有22个需要在国内外招商。现在,这条生产线已经成了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带动了当地许多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这些成绩,都凝聚着政府为企业全心全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