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公安边防风采 > 军事要闻 正文
2011年全军将有4万余名干部退出现役

  军地聚合力条条路宽广

  ——从2010年军转安置成果看今年工作发力点

  这几年,军地双方有一个共同体会:军转安置工作越来越难。2010年军转任务没减、安置困难加重,安置质量却实现了稳中有升——近4万名军转干部得到妥善安置,88%安置在大中城市,跨年度安置现象也得以扭转。总政干部部有关领导感慨:这一切很不容易。

  2011年,全军将有4万余名军队干部退出现役,总量比上一年度略有增加,军转安置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怎样把今年的工作做得更好?如果说计划安置是一条路,自主择业是另外一条路,回顾2010年军转安置成果,完全可以说:只要军地合力找准军转安置工作的发力点,穿过军装的人哪条路都能走好。

  位置有限与待遇差别:其实并非“拦路虎”

  对军转干部来说,从军营回到地方,谁都想找个好位置。家人盼望,部队支持,地方也很理解。问题的关键:位置确实有限。

  并非绝对没办法。黑龙江省2010年接收的142名团职军转干部全部实现平职安排,其中三分之一安排实职,85%以上进了党政机关。为啥?因为省委书记吉炳轩有言在先:军转干部安置质量如何,是检验地方领导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标志。各地遵循省里统一制定的政策,团职干部一律不作降职安排。

  位置背后其实是待遇问题。同样职级的军转干部,安置在党政机关与安置在企业待遇可能大不相同。同样安置在企业,中央企业与其他企业又有不少差别。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讳言差别,显然自欺欺人。完全消灭差别,也不现实。大多数军转干部有着一定的觉悟和境界,不会盲目攀比,也不会要求绝对平衡。

  一些地方的做法表明,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明显的待遇差别,有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

  北京市2010年出台鼓励到郊区和企业安置的倾斜政策,郊区安置数量由占全市任务的9%增加到13%,自愿到市属企业工作的军转干部翻了一番。海南省想方设法对口安置有专业特长的军转干部,儋州市预留9个副局长岗位接收优秀团职军转干部。一名在部队政治机关工作、熟悉法律知识的军转干部,分配到万宁市信访局后很快融入工作环境,还学会了万宁当地方言,成为独当一面的信访干部。

  【发力点扫描】军转安置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很有必要,但从政策法规层面上解难题更为重要。发力点之一:牢固确立军地“一盘棋”的观念,着眼人才资源配置,体现人尽其才的原则,切实搞好军转干部接收安置中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合理分流。

  八仙过海的启示:创新才是“助推器”

  2010年军转安置有一组数字引人注目:6469名军转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军转干部的37.2%,比上一年增加8个百分点。可见,把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装入一个篮子里”,这一体现中国特色的退役军官安置之路符合国情、军情,符合军转干部需求,显示了特有的生命力。

  各地探索之举表明,深化军转安置工作改革,创新才是“助推器”。

  山东省淄博市规定,凡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自主创业,财政给予每人一次性创业补助费3万元。而在山东全省,省自主择业中心配合省军区转业办,向民办院校推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已成惯例。山东英才学院先后聘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46名,9人已担任二级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山东、辽宁、湖北等省还结合住房制度改革,制定完善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住房、取暖补贴等政策。

  广东、四川、北京、新疆等12个省区市启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网络培训试点以来,已有7000余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报名参加网络课堂学习。福建、山西等省“摸着石头过河”,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办理人才市场“准入证”“会员证”,一些省市积极创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园”。这些举措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倍感温暖。

  计划分配的创新实践,同样需要各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云南、上海等地推出军转干部培训“菜单式”选课,按照“8+X模式”实施8门公共管理学课程加若干专业课程的组合培训。广州市为破解难题,先后出台8份文件,对党政机关接收军转干部编制、专业技术干部定职等问题逐一作出明确规定。这些探索实践赢得部队的广泛支持。

  【发力点扫描】军转安置实行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制度10年来,成绩明显,启示良多。发力点之二:更好地确保计划分配这条底线,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就业特点规律,不仅走开两条路,还要让两条路都走好。

  转业即转岗:积极调整心理预期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当年全国发出军转干部报到通知3.75万份,占安置计划数的95.4%,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地8100多名随调随迁配偶、子女得到妥善安排。军转干部真正感受到了安居乐业的幸福。

  幸福感从哪里来?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中来,从各部队的全力配合中来,也从军转干部自身的态度中来。恰如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古典所说:“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顺利“转换”,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提出“转业就是转岗”的观点:转业干部是人才,地方要视转业为转岗,视安置为交流。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省长王儒林明确提出,全省各级要切实想办法把转业干部安排好。结果呢?河南省郑州市在转业干部接收量占全省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再次增加60个政法岗位安排转业干部。吉林全省军转干部安排在公务员岗位的高达96%。

  正确对待“转换”,更需要军转干部本人积极调整心态。对选择计划安置还是自主择业一时犹豫不决,完全可以理解。但对即将面临的转业安置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就很不足取了。以开创“中国红色本土化管理”闻名的张建华,也是一名军转干部,出版过畅销书《向解放军学习》。他对“转业”的定位与卢展工书记的看法基本一致,只不过阐述上更侧重于“职业规划”:转业既不是上天堂,也不是下地狱,转业就是一次转岗。

  对军转干部而言,坦然面对转业,早一天作出规划,就能更好、更主动地把握机遇。

  【发力点扫描】哪里用好军转干部,哪里就能长期受益。军转干部多想一想干事、干成事,而不是一味片面地想待遇,就能早日创造“二次辉煌”。发力点之三:军地合力推行军转安置工作责任追究制,积极引导军转干部合理调整心理预期,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安置计划。(陈国瑜、董强)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昵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