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哈密市,沿312国道向西行驶40公里,记者来到哈密市二堡镇。远远就看到由河南省援建的大棚沿公路一字排开,成了这里的一道新景观。
镇党委副书记张雪峰介绍说,2010年5月,河南省投入1300万元协助哈密市在这个镇上建了1300座日光温室大棚,9月份就建好了。大棚建好后,802座交给镇上的农民经营,其余近500座全部给了从山区转移下来定居的牧民。他说,镇里土地少,靠农民自己建大棚的能力有限,如果没有这些大棚,当地农民发展生产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那些从山上搬下来的牧民,他们在农区没有生产资料,要不是这些大棚做生产载体,定居的牧民要想尽快生产致富还真不容易。
说着话,记者走进了一座大棚,主人叫木拉提·托乎达汗,哈萨克族。他告诉记者,他原来是哈密市西山乡的牧民,去年9月底定居到这里。搬迁前,干部告诉他们,定居后,如果愿意种大棚,可以分给他们大棚。
木拉提说:“搬下来后,我看到大棚建得真好,就建在新房子的边上,连棚膜、卷帘机都准备好了,棚里的地也整好了,这还有啥说的,我马上就要了两个棚。”他还特意向记者说明,“棚是让我们白种的,政府一分钱都不收,卖了菜的钱都是我们自己的。”
木拉提告诉记者,家里有四口人,两个孩子在上小学。在山上的时候,只有40多只羊,一年下来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政府号召定居,我们也想下山发展生产,但一是愁没有搞生产的东西,二是愁不会干。现在好了,政府不收一分钱就把河南援建的大棚分给我们定居的牧民了,还有技术员免费帮助种菜,这下我们没什么担心的了。
木拉提2010年10月初在两个棚里全部种了西红柿,现在已经卖了4吨多,收入7000多元。记者看了看棚里的果实,估计还能卖几吨。因为他的大棚没有投入建设成本,这样一个大棚每茬至少可挣1万多元,一年能种两茬,的确比游牧时强了许多。
木拉提说,他们村和他一起迁下来了74户牧民,每家至少都领到了两个棚。他说,现在自己刚开始种大棚,等经验多了,准备再要两个,而且要像汉族村民那样,学习在棚里种水果,挣更多的钱。
他说,我们只知道这是河南援建的,但还没有见过他们,希望河南的老大哥有机会到我们哈萨克族村民家里来做客。
河南援建的大棚,不仅解决了定居牧民发展生产的问题,也使当地的农民有了更多发展生产的空间。在二堡镇宫尚村,村民小组组长柴生福告诉记者,这批棚建好后,他所在的村民小组就增加了54座棚。这些棚解决了农民一次投入建大棚经费不足的问题,给想扩大发展的农民解决了大问题,村民们高兴地说:“援疆为我们带来了致富新天地。”
【新闻链接】
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河南省援疆工作驻哈密前方指挥部提出“谋划准备靠前,资金安排靠前,民生项目靠前,群众受惠靠前”的援疆工作指导思想,去年实施了12个试点项目,试点项目援建资金达1。27亿元,项目涉及到哈密地区及农十三师的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安居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水库建设、特色林果、小城镇建设等。12个试点项目中,除两个项目跨年度实施外,其余10个试点项目2010年10月底前已全部完成,陆续有3050户各族群众搬进了功能齐全的新建住房中,3100座日光温室大棚等项目实现当年建成、当年使用、当年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