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公安边防风采 > 海警风采 正文
450多条船他了如指掌 温州巴曹有个"船管达人"

  浙江在线温州4月25日讯(见习记者 戚珊珊)一身军装,一个黑挎包,一个记录本和一支笔,这是朱海华多年不变的工作行头。走在温州巴曹码头,一路上的渔民见到他,光打个招呼还觉得不够,非得拉着聊上几句。

  朱海华是巴曹边防派出所海上责任区的民警,主要负责船舶管理工作。

  22岁后的这7年来,他几乎天天都在和巴曹渔民打交道,长期的日晒雨淋使他看上去又黑又瘦。

  巴曹被称为“温州渔业捕捞第一镇”,现在的巴曹渔港有大小船舶450多艘、渔船民达2700多人。

  朱海华有个拿手本事,就是“见船知人,见人知船”。不过,与其说他是记忆达人,不如说他是个有心人。

  100%的船舶熟悉率,黑暗中一眼就认出小偷

  2008年末,在浙江省边防总队组织的群众工作标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中,朱海华的业务水平令在场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无论指着巴曹码头上的哪一条船,船上有几名船员,名字叫什么,家住哪里,经济条件如何,他都回答得没有一点偏差。100%的船舶熟悉率,也让他毫无争议地获得了当年边防总队评选的“十佳群众工作能手”的荣誉称号。

  正是这种“无缝隙”的船舶信息掌握方式,铺开了码头秩序有机管理的大道。

  去年的一天,朱海华照例在码头上跟几个船老大聊天。一个船老大告诉他,最近自己的船上不光少了钱,好几桶食用油也不见了。

  当时正值休渔期,船都停在码头,船员们晚上都回自己家里住,码头上只剩一个人守船。朱海华判断很可能是有人在晚上入船进行偷窃。

  事关渔民切身利益,朱海华马上安排人手加大了夜晚巡逻,自己也穿着便装去埋伏守夜。

  前两天并无收获,到了第三天,终于让他等到了。深夜中,朱海华看见有一个人影摸进了码头上的一条船,出来时手上拎着满满一个袋子。因为天很黑,朱海华只能悄悄跟在后面。随后便跟着来到了销赃地点,借着那里的灯光,朱海华一眼就认出了这个人是哪条船上的。第二天,朱海华把他抓到了派出所。

  为了顺利交流,曾经跟当地小孩学方言

  朱海华是嘉兴海盐人,2003年刚到巴曹时,一句当地方言都不会说,很多当地渔民也听不懂他讲的普通话。

  语言不通,等于遍地荆棘,工作一步都迈不出。没有时间郁闷,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字:学。朱海华找了几个家住派出所隔壁已经上学的当地孩子,让他们从最简单的白话开始教起。

  整整三个月,朱海华一有空闲时间就跟在这些孩子后面,不分巨细地练习,终于慢慢脱离了“纯比划”阶段。

  在朱海华看来,困难摆在人面前,就是需要人去想办法解决的。2004年12月,朱海华正式接手船舶管理工作。那时候,码头上渔船和油船都混停在一起,甚至引发过火灾。由于退潮时船舶完全动不了,一着火损失特别大。看到这一情况,朱海华提出了“分类停泊”的想法,分设出不同的专区供给停靠。既方便船舶管理,又提高了码头的安全性。

  人的名字有时候很玄妙。华,荣也。联系起巴曹发达的渔业,“海华”二字似乎也可以解释为海渔繁荣。而朱海华从所事的船舶管理工作,正是为巴曹海渔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两个手机,存着近400个船员号码

  攻克语言难关后,朱海华开展工作的第一步选择了从登记册入手。他对每一艘船舶及船民都进行了详细登记,按照“一船一档”的详实资料积累对号入座。

  04年至今,朱海华每天的工作轨迹,就是派出所办事窗口到码头两点一线。通过不断地双向交流,渔民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

  能够记住庞大的船舶信息量的秘诀也就在这里,“没有刻意去背,平时交流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几乎码头上的每一艘船,朱海华都会指定一个船员作为信息联络员。不过因为船太多,以致一个手机已经完全存不下联络员的号码,他只好又去买了一个。现在,他的两个手机里,一共存着近四百个船员号码。“如果有事,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

  因为有些船舶会在后半夜靠港,并且清晨离港,朱海华为此专门组织开辟了“夜间绿色通道”,为夜间来往的船只办理签证手续。“只要船员打电话过来,无论多晚,我都会尽力帮忙。”

  其实,朱海华接到的电话中,很大一部分是请求他协调纠纷,而这也是他工作的重头。朱海华先是协助了镇政府建立了部门联合调解组织——“渔业协会”,并且多次配合协会化解群体冲突。去年,他又根据海上治安状况,选取了5艘由有影响力的船老大坐镇的船舶作为矛盾纠纷调解船,对海上发生的矛盾纠纷做好及时的调解工作。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昵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