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红色寻访团金华分队至义乌 穿越一新一旧两处寻访地

寻访团成员走进陈望道故居。记者葛跃进摄

   浙江在线05月27日讯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庄严宣告。

  浙报集团、浙大联手启动“饮水思源”红色寻访大型活动启动,金华小分队来到的第一站就是充满活力的义乌。

  这里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的家乡,这里也是国际闻名的小商品市场所在地。

  探寻陈望道先生的足迹、对话开创小商品时代的义乌商人,队员们由衷感慨义乌精神在这座城市的延续:“真想让望道先生看看今天的义乌”。

  一次寻访

  我眼中的陈望道

  5月25日,来自浙江大学、浙师大的学生及一些当地的自由职业者、经商者约30多人来到风景秀丽的义乌分水塘村,探访陈望道故居。

  陈望道,义乌人,中国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91年前,他敏锐地发现《共产党宣言》的价值,翻译出这本建立起无产阶级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著作。他还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直接参加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组建工作。

  想学学陈老的执着与静心

  潘波峰,浙江师范大学大三学生

  我是兰溪人,算是陈望道的半个老乡。小学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就提过义乌有位名人叫陈望道,他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感觉他很了不起。

  大学里我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给我们放过一个视频,里面又出现了陈望道:先生把自己关在一间柴房里,在昏黄的蜡烛光下,奋笔疾书,翻译共产党宣言,执着而让人感动。

  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望道先生的故居,感觉很亲切。说实话,现在我们若能有他对理想的那份执着,说不定也能做出点事情。

  和我同行的浙大学生邓伶俐说,现在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可能我们首先缺少的就是先生那份静下来的心境,他能够90天忘我做翻译,用一辈子来做学问,而我们一遇到问题就喜欢抱怨。

  先生若是做生意,差不了

  张守虎,分水塘村民,生意人。

  张守虎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属于自己的两间店铺,还有一间自己开设的厂房。

  我们村这么多人做生意,和望道先生有不小的关系。村里老人说,当时陈望道名气大、能耐大,村里人都去找他,希望给老乡安排一些职务做做。他没有马上答应,只是让村里的小孩子多读书,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就学一门手艺,说有了手艺,就有饭碗了。现在村里人都喜欢走出村子,学技术、做生意,应该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传统。

  先生是文人,我们是做生意的粗人,但他要是做生意的话肯定差不了。当时他看了这么多书,有很多东西可以翻译,却第一个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那就是有眼光。我们做生意要创新,要有技术,也是要有眼光。

  说起来,现在我办的厂也遇到点问题。没有土地,厂子扩展不了,要再发展,找得到最有潜力的产品和生产模式。我相信我是可以走过这个难关的。

  一场对话

  看“丝巾老太”的独到眼光

  对话义乌第一代摆摊商人骆碧华

  5月26日,红色寻访团成员们又马不停蹄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在感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的同时,队员们拜访了第一批开创小商品时代的义乌商人,探寻一以贯之的“眼光”在这座城市的延续。

  对话人物:

  骆碧华(从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开始就活跃在市场里,目前主营丝巾生意,人称“丝巾老太”)

  戴国文(四年前开始在义乌市场上从事水钻生意,对于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生意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的骆碧华,小戴心中除了敬佩更多的是好奇。)

  赵慧(1986年出生在安徽芜湖的打工妹,去年来到义乌,几个月前辞掉工作,现在和男朋友住在一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迷茫感,不知道生活的方向在哪里。)

  邓伶俐(浙大学生)

  赵昆合(浙师大学生)

  “你以为我就是一个义乌卖丝巾的老太太啊,一点生意头脑都没有。人家太阳能都投产使用了!”见到骆碧华时,骆碧华正拍着桌面上的《义乌商报》,对电话里头的二哥大声呵斥。报纸上报道了一篇义乌开发太阳能的报道,而骆碧华的二哥是一名专门研究太阳能专业的博士后,骆碧华有些“恨铁不成钢”,她觉得二哥是太阳能领域的专家,理应在太阳能的市场推广上比别人早一点。而今年,她已经66岁。

  没想到和骆碧华是以这样独特的方式见面,但是义乌商人的精明和敏锐商业触感此刻在她身上展露无遗。

  问:你是怎么想到做生意的?

  骆碧华:16岁那年,我由于出身不好辍学在家后,就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看书。最喜欢的人物是《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这个女英雄对我影响太深了,我感觉自己应该要找到一个生活的中心,至少要学一门手艺。后来我来到一家裁缝店学习做衣服,然后慢慢地从徒弟变成了别人的师傅,又从一个小作坊开始做起了生意。

  问:做生意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

  骆碧华:小商品城就搬到城中路后,我的摊位也移到原针织市场。大概是1989年10月,我在路上捡到了6万元,还给了失主。这个事情后来就被江苏吴江市八坼社会福利丝织厂厂长仲伯俭知道了,仲厂长就觉得我们夫妇俩真的很诚信,就决定把义乌的业务全交给我们来做。

  这个真是天大的好事啊,那个时候开始,这个江苏厂里只给我发货。到现在,我和他们一直在合作。而生意也从此以后越做越好。

  问:你对做生意很热衷,那么你有些什么生意经?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

  骆碧华:要保证自己合理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客户有没有钱可赚。我相信“一碗饭不能一个人吃”,大家都有钱赚了,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而年轻人活着一定要自己有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一直以这句话激励着我自己,我认定自己喜欢做生意,所以就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

  我现在66岁了,还一直在学习,学习如何和老外打交道,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最佳的商机,眼光才准备无误。

  陈望道的故乡是一个以市场而闻名的城市。我们并不清楚陈老先生当初是以何种眼光意识到一本《共产党宣言》会给后世带来的影响,但是在和义乌第一代摆摊商人骆碧华的对话后,我发现或许这是一种天生的敏锐眼光就如同现在的义乌商人在无意识中捕捉到的商机。正是这种独特的眼光促使义乌从一个贫穷的县城一跃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贸城市。

  一次亲历

  体验商贸城的国际范

  昨天上午,作为红色寻访团成员,许怡、孙娅分别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行了生活体验。许怡的实习岗位是进口商品区,孙娅的实习岗位是在一家围巾店。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孙娅

  我大致熟悉了一下店内的基本情况,然后向老板咨询了一些注意事项,就在店里等待客人的到来。

  很快,第一个客商进来了,而且还是个老外,一个美丽的外国少女。

  因为担心自己的英语不过关无法顺畅交流,我有些紧张,不过还是说了一句“hello”。没想到对方很快就回答我:“你好,我会说普通话。”

  我顿时放松下来,感觉距离感消失了。慢慢交谈下来我就从容了很多。

  但是遗憾的是,最后还是因为价格无法协调的原因这单生意没有做成。半天的时间很快就结束,看着来往的外国客商,让我不由感叹,义乌的改变实在太快,这里的国际味正在与日俱增。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许怡

  作为这次红色寻访的一部分,我被安排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进口馆实习。崭新的商贸大楼,完备的设施,透露出义乌走向国际的气息。我所在的是一个台商经营的店铺。店铺有600余平方米,可是来往的客人很多,这么大的店一点也不显得空旷。

  为了解进口商品区的其他情况,我前去进口商品区的服务管理办公室询问。办公室的服务人员热情的向我讲解,并给了我宣传资料。期间,她接到了外国游客的问路电话,她用熟练的英文替对方解答,并始终保持微笑。周到、便捷的服务让我很意外。义乌已经不是那个仅靠“不以利小而不做”起家的义乌,如今的它,华丽转身,向世界展示出了它的新生机、新活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浙江在线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红色寻访不是红色旅游" 大学生祝愿革命老区出"电子凤凰"
·“红色寻访”报告团走进杭州北秀小学 校园掀起红色潮
·纪念建党90周年再掀高潮 饮水当思源 红色再寻访
·饮水思源 红色寻访
·寻访红色印迹 浙江青少年启动红色寻访(图)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