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大学生们听到了尘封已久的故事。 摄影陈熙春
摄影 陈熙春
浙江在线05月29日讯
浙报集团、浙大联手启动“饮水思源”红色寻访大型活动,温州小分队的第一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故乡——永嘉。
在永嘉的绵延青山中走出的红十三军,成立于1930年5月,1932年5月斗争失败。短短两年时间,这支队伍经历了攻处州(今丽水)、克缙云等大小百余次战斗,鼎盛时期曾经达到6000多人,给浙南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其后,红十三军余部坚持斗争,直到1935年11月加入红军挺进师。
由于档案资料流失,建国以后,红十三军逐渐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寻访团员的到来,让这支铁骨铮铮的军队,重现世人的眼前。
一次寻访81年前的5月,红十三军正式成立
当年叱咤风云的红十三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带着好奇,浙江大学的大学生代表远赴温州,与温州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寻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诞生地。
邓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潘飞(温州大学大三学生,学生会主席)
周高楠(温州大学大一学生)
永嘉县岩头镇五尺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诞生地。
一座庄重的纪念碑矗立在山腰上,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字样历经风雨,依然熠熠生辉。
在纪念碑下,永嘉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李送给我们讲述了红十三军的历史。
这是一支村祠堂里走出的工农武装。1930年5月,胡公冕领导的工农武装在五尺村四份祠堂成立红十三军军部,成为当时中央军委正式编制的全国十四支红军部队之一。
在数年的革命斗争中,红十三军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鼎盛时人数达6300余人,活动遍及整个浙南地区。
在战斗中,共有1500余人牺牲,团以上干部全部为国捐躯。他们的存在,动摇了国民党在浙南地区的统治基础,也牵制住国民党的武装力量,间接支援了其他地区,为浙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年的红十三军战士胡玉吹,今年已经102岁高龄。他参加过1930年5月的“枫林战斗”。
老人家告诉我们,当时周围各县的红军游击队准备集中到枫林集训,遭到当地士绅的阻拦。5月9日下午3时,红军开始攻打枫林。
枫林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夜幕降临时,红军将城墙西南方向几个稻草堆点上火,再派一队红军潜入枫林点燃一个祠堂,一时火光冲天,喊声大作。防守的敌人误以为红军攻入,仓皇而逃。
红军攻入枫林后,召开红军战士大会,在枫林勉园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正式成立。
青山巍巍,松涛如泣,81年前,革命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一次聆听小战士肚里的两颗杨梅核
黄帅(海军退伍战士,预备党员,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大三学生)
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
1930年6月,红十三军第一团永嘉徐定魁部及黄岩部分农民武装共600余人,在进军海门途中受阻折回,经乐清隘门岭,突遭以蒋叔南为首的大荆反动民团伏击,死伤数十,大部被俘。
敌人在被俘的红军战士手上,用刀扎个洞,再用绳子把他们串起来,一路押送。蒋叔南就地设立公堂,对这些被抓的红军战士边审边杀。
被俘的战士中,有一个小红军,年仅16岁,脸庞稚气未脱。有人劝他,年纪这么小,向老爷(指蒋叔南)认个错,说不定会有一条活路。听了这话,小战士脖子一梗:“要杀要剐随他的便,16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蒋叔南气急败坏,命人把小战士的肚子剖开,看看这些“穷骨头”到底吃了啥。肚子剖开后,在他的胃里找到的是两颗杨梅核。
被俘的红军战士无一屈服,纷纷慷慨就义。蒋叔南气急败坏,把尸体全埋在隘门岭一个山头上。后来被抓的红军战士,审也不审了,直接带到埋尸地,或砍死或活埋。
在这一惨案中,共有471人被杀害。
我是温州人,却从未听过这个故事。我很惭愧,更为红军英勇不屈的精神感动。我常告诉自己要关注历史,现在我明白,要从寻找家乡红色印记开始,爱家乡,才能爱祖国。
一次交谈红十三军精神,激励永嘉人“敢为人先”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四份祠堂”里,带着弹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军旗在革命先烈鲜血的浸染下依然鲜艳如初。在当年红十三军开会的长凳上,寻访团的同学们抚今追昔,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徐李送说,红十三军精神与温州精神一脉相承,一直激励永嘉人“敢为人先”,这给了同学们启发。
徐梦媛(温州大学大二学生,翰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在大学城的小吃连锁店已经开出第2家,文化传播公司还在校园里设立了基金,帮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实现梦想。)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当年的红军战士饥寒交迫但仍然坚持斗争,这种昂扬的斗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我感同身受。回顾自己的创业之路,也是困难重重。我从卖豆浆开始,边读书边创业。虽然缺少资金、信息、经验,但不屈服、不退怯的信念让我坚持下来,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30万元。
我想,历史需要延伸,不可忘记,学习红军精神,重在行动。
俞徐冬(温州大学金融学院学生,正在筹办大学生旅行社活动)
今天的活动给了我启发。我打算开辟一条“红色之旅”线路,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看来,“红色之旅”的可行性在于,首先活动经费不高,在学生接受范围之内;其次,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红十三军的历史功绩不熟悉,“红色之旅”可以使同学们在历史环境中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洗礼,继承这种精神。
赖云(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系学生)
我的家乡在江西。这个寒假,我骑着自行车寻访了家乡大大小小十多个革命遗址,了解到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许多感触。
如今,我们的生活太过安逸,很多年轻人模糊了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大学生肩上是民族的希望,更应该时刻反省自己,不忘先辈们为我们所作出的牺牲,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饮水思源,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报恩,更是一种责任;红色寻访,这是一种形式,启发我们去回溯历史,学会反思,从思想精神上去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