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稿

  中共温州市委副秘书长 谢浩

  (2011年6月2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

  非常欢迎各位参加省委外宣办在这里举行的“九十年光辉历程看浙江——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温州发展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发布会的安排,下面我就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情况分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温州,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现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全市户籍人口912万人,外来人口284万人。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在中共浙江省委和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发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率先进行市场化和民营化改革,加快推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海港小城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都市,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创造并发展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市场经济的发祥地。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委坚持把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作为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使全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成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最大特色、最大支柱,其成就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形成了民营为主的经济格局。温州经济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目前全市拥有民营企业14万多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工业产值、税收、外贸出口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99.5%、90.3%、85.7%、95%和94.4%,民间流动资金超过6000多亿元,并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温州经济,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首要力量。

  2、发展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多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通过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规划民营经济发展导向、建设民营企业发展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使原来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逐步发展为具有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系统化配套等特点的现代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形成了汽摩配、电气、泵阀等16个特色优势产业、35个“国字号”产业基地、200多枚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构成了温州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

  3、构筑了遍布世界的温商网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人走了一条以商业网络整合全球经济资源、以人口流动置换生存发展空间的路子。目前有175万温州人在国内创办企业3万多家,建立异地温州商会190个;有63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形成了遍布中国和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信息网、人际网,也有力地带动了温州本土经济的发展。

  4、营造了创业创新的体制环境。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敢闯敢试,开拓创新,在全国率先进行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形成了体制机制上的先发性优势,并迅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率先”和“第一”。最近几年,温州市委紧紧抓住实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一历史性的新契机,全面推进企业制度、要素供给、市场准入、和谐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改革,不断营造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5、铸就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长期以来,温州人把吃苦耐劳、敢闯敢试的优良秉性,与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不断铸造、弘扬和提升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不仅为温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成为温州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倍感珍惜的一笔独特精神财富。

  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实践,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这是温州市委从实际出发,抢得发展先机,获得先发优势的前提基础。面对外界的各种非议,面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面对新阶段的机遇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毫不动摇地走符合自身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群众要求的发展道路。

  第二,必须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这是温州市委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作为改革发展的基础,努力把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和提升。

  第三,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这是温州市委正确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减少行政干预,打破经营垄断,优化经济运行方式,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建设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四,必须有效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这是温州市委实现民营经济“差异化”发展,取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必须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与转化劣势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好产业集群、市场网络、民间资本和温州人精神等比较优势,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第五,必须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这是温州市委形成全民创业创新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引导和服务,正确对待并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再创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新的辉煌。

  二、温州市委对新时期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温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温州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既面临着许多机遇,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入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民营经济新发展、新提升、新飞跃。

  “十二五”时期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着力强化要素保障,着力实施内外互动,全力打造天下温商总部、活力时尚名城、体制创新高地,努力将温州建设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将温州打造成为天下温商总部、活力时尚名城、体制创新高地,将温州建设成为机制体制更活、创新能力更强、发展环境更优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具体目标是:

  ——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民营经济持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链群”结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民营经济的要素保障更加有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体系更加完善,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不断得到破解。

  ——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保障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更加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实现互动发展,进一步形成了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三、扎实推进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举措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八大工程”,扎实推进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1、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去年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环境的再打造。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不惜下大力气、花大血本、付大代价,全力打一场“环境再造”攻坚战,以环境大改善促进经济大发展。通过高标准实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环境治理、减灾防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构建“1650”的大都市区发展格局(1650,1指一个主中心,范围包括目前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外,向东将扩展到洞头和瓯江口,向北再吸纳瓯江北岸和上塘镇;6指6个副中心,即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的城区,并吸纳周边小乡镇,发展成大都市副中心。50指通过对人口少、规模小乡镇的调整,培育一定数量、人口达3万以上的区域性中心镇,最终发展为小城市,从而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节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平台。同时,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六城联创”;全力开展“拔钉清障”、“违章六必拆”(共产党员、干部、由纳税人供养的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的违章必拆;沿路沿河视线范围内的违章必拆;列入“破难清障”范围、涉及工程项目建设的违章必拆;影响公共安全的违章必拆;建成区、建设区和待建区范围内的违章必拆;新建的违章必拆)、“拆违去丑”、“四小车整治”(市区范围内的机动三轮车包括电动三轮车、燃油三轮摩托车等机械动力装置驱动的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摩托车;人力客运三轮车)等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形象、提升城市功能品位。

  2、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温州市委将坚持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主线,协调推进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高效农业。加强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3、自主创新提升工程。加快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温州集聚。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创业创新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

  4、资源要素保障工程。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完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加强土地整理与复垦,加快推进海涂围垦造地工程。深入实施“瓯江民营企业人才计划”,建立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绿色通道”,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并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强化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推进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5、地方金融创新工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试点,促进优质金融要素集聚,努力打造连接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服务民营经济的重要区域性金融中心。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加强金融创新,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强做大,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大力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外地优秀金融机构落户温州,加快培育一批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完善区域产权交易体系,推进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民间投资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多渠道融资。探索设立地方一级法人民营银行。建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规范引导民间直接融资行为,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6、市场公平准入工程。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放松对可竞争的垄断性和公益性产业部门限制,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市场空间。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参股、控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海洋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用好鼓励民间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简化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探索前置审批限制、注册资本限制、经营范围核准限制、投资者出资方式和企业集团登记条件“五放宽”改革试点。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统计信息、人才培训、项目建设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

  7、内外温商互动工程。温州市委、市政府以制定实施“1+X”政策为抓手,引导和促进内外温州人互动发展。积极引导温州人创新“走出去”方式,大力提升温商市场网络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温商营销网、信息网和人际网的优势,逐步构建政企会联手、产供销衔接的温商营销网络。引导在外温州人加强合作交流,加快形成市场营销战略联盟,抱团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完善信息化营销网络,逐步推进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强化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引导企业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把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价值链高端部分留在温州。大力实施在外温商“回归工程”,努力吸引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创业,促进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优质要素回流。加强乡情亲情传递和温州文化传播,增强在外温州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家乡归属感。

  8、和谐企业创建工程。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组织的保障。温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以创建“活力和谐企业”为目标,真正实现“企业充满活力、内部关系融洽、外部环境友好”。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发挥党组织的育才聚才优势,促进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培育企业“创新文化”、“责任文化”、“和谐文化”,切实增强企业凝聚力和认同感。开展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强化民营企业在依法纳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劳动用工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救济、就学、就医、居住等服务体系,建立集服务、管理、教育、维权于一体的新体制。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