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绍兴,一直是一片红色热土。近百年来,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奋勇杀敌、慷慨捐躯,在绍兴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遗址和感人故事。
虽然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不少红色遗迹渐渐被人遗忘,甚至消失,十分可惜。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民间组织和热心人士,时常关注着这些散落各地的遗迹、遗址,并不遗余力地为保护和发挥其作用而奔走呼吁。79岁的绍兴退休老教师李奎懋就是其中一位。不久前,由他编著的红色读物《枪声从后堡响起》正式出版,标志着他为红色遗迹奔走15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成果。他说,虽然自己年龄大了,但也要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为党旗添光彩。
一次寻访,一生惦记
“寻访并保护革命遗迹、遗址,这条路我整整走了15年,但还仅仅只是开始。”最近在绍兴市区的家中,李奎懋翻开那本凝聚了他多年心血的《枪声从后堡响起》,感慨万分地告诉记者,“我出版这本小册子,就是要以一个史料摄影者和记录者的身份,一个退休教师的良知,展示先烈业绩、澄清事实真相”。
记者看到,这本书共有两万多字,100多张照片,全部为李奎懋撰写、拍摄。首次印刷1000本,花费5万多元,都是老人从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里节省出来的。
一系列文字和照片清晰还原了1941年9月9日那场发生在绍兴后堡的惨烈战斗,留存了中共绍兴地方组织与后堡人民延续近70年的军民情谊,也真实记录了李奎懋10多年里为红色遗迹保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到后堡附近一所小学担任校长的李奎懋,还是一名意气风发的青年。当时,听说后堡曾建立过中共绍兴第一支敌后抗日武装——皋北抗日自卫队,并有5名战士在当地牺牲,他立刻就带着学生前去寻访,瞻仰红色遗迹,聆听村民讲述发生在10多年前的后堡激战。
“那些将士抗争的地方、倒下的地方、埋葬的地方,战斗的亲历者、见证者,全部都在那里,没有人能不动容啊。”李奎懋告诉记者,烈士们面对侵略者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和后堡村民支持子弟兵的深厚感情,让年轻的他激动万分。即使在工作调离之后的几十年里,关于后堡的景象依然深深留在脑海,让他时时牵挂。
百姓深情,促他“长征”
1995年,李奎懋从教育岗位退休,一次偶尔的机会,他再度想起了那个当年曾打动他的地方——后堡,于是径直骑车前去寻访。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将士们战斗过的后堡桥还在,“冲过钱江,誓复失地”8个大字还在,但李奎懋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卫队队员曾经长期驻扎过的胡家祠堂。经过仔细辨认,他发现原来祠堂的前进已经被一幢乡村小楼代替。更让他惊讶的是,祠堂的后进那时已经成了村民堆放稻草、杂物的地方,墙体岌岌可危。
“这祠堂要是倒了,以后朱队长和叶指导(当年牺牲的皋北自卫队队长朱铁群和指导员叶向阳)可没地方住了。”村里老人的叹息让李奎懋听了不是滋味,他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赶紧把这些破败景象拍摄下来,回家后又提笔写了一篇主题为“救救胡家祠堂”的文章,与照片一起寄到了省委党史办主办的杂志《足迹》。
老李的文章发表后,终于使濒临倒塌的胡家祠堂迎来了修缮的曙光。1999年,绍兴民政部门拨款7万元修复祠堂后进,建成抗日纪念堂。如今,每逢清明、烈士牺牲日,村里都会举行盛大仪式祭奠英烈。老百姓对抗日将士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李奎懋,也更加鼓舞着他为红色遗迹的修复和保护千里奔波。
在市党史办、市新四军研究会、越城区关工委、东湖镇政府大力支持下,去年7月,建在祠堂前进的小洋楼被拆除,祠堂前进也在原址修建起来。李奎懋多年的期望,终于赶在后堡烈士牺牲70周年、建党90周年之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中止符。
任重道远,永不停步
老人没有就此停步。2005年3月,他接受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委托,开始对全市范围内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调查,足迹遍及越城、上虞、嵊州、新昌、诸暨、绍兴等6个市(县、区),时间跨度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几年来,老人走遍了200多个乡镇、500多个村庄,实地考察了240多个遗址、遗迹,有烈士故居、党的重要会议场所、战场遗址、烈士牺牲现场、烈士墓等等,拍摄了上万张照片,30多卷录像带,成为绍兴党史教育材料的佐证与补充,并协助绍兴新四军研究会出版了《绍兴革命史迹画册》。
这些年里,他参与了绍兴后堡胡家祠堂的修复和追踪拍摄,一直到它申报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向省、市媒体呼吁,加快修复了绍兴柯岩风景区抗日英烈纪念碑;向有关领导汇报、建议,促进了诸暨市古有贤村农民烈士周婉云纪念碑的建成;寻觅绍兴县皇甫庄27位抗日烈士遗骸埋葬地;并与小库人民、烈士亲属一起努力促成了绍兴县孙端镇前小库抗日烈士纪念碑落成……目前,他依然天天奔波在外,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人遗忘或者已经消失的红色遗迹,努力用文字和照片还原一个个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