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服务意见。张 凡 摄
当日历不经意间翻到第9个月时,2011年的中秋渐行渐近。然而,那些在高温酷暑下的弱势群体却无法忘记,这个夏天,嘉兴乍浦有一群身穿警服的爱心使者,用细心和热忱给他们的生活送去了一丝丝凉意和浓浓的人文关怀。
“卖炭翁”的不同境遇
家住乍浦镇西巷冯家头7号的曹奇芳老人,老伴去世,膝下无子,生活清苦。75岁的他不得不像年轻人一样为了生活继续打拼,而他赖以生存的砝码就是几乎投入所有积蓄购买的一台冰柜。
入夏以来,曹奇芳每天早晨都推着冰柜外出卖冰冻饮料,一坐就是一天,午饭则是吃点自带的干粮。为了节省成本,老人没有租赁房屋,靠一把遮阳伞与烈日抗衡,每天热得汗流浃背,甚至头晕眼花。但不管有多热,他都只喝自己带来的白开水,从来不舍得喝一瓶清凉的饮料解解暑。虽然年迈的身体在苦苦支撑,但他却希望天气再热一些,那样饮料就会更好卖一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曹奇芳老人的遭遇让人联想到“卖炭翁”,只不过如今他遇到的不再是古代那些飞扬跋扈的官吏,而是新时期善解人意、爱民助民的边防官兵。
在了解到曹奇芳老人的具体困难后,嘉兴边检站乍浦边防派出所官兵迅速开始了帮扶行动:组织人员轮流为老人烧饭,让他不再与干粮为伍,还经常送去绿豆汤、西瓜等给老人解暑。只要所内需要购买饮料,官兵都会绕过附近的小店、超市到老人那里去。中午高温时刻,官兵们也会替他看会儿生意,让老人可以休息一会儿。晚上曹大爷步履蹒跚推冰柜回家的画面,也被几名战士所替代……
曹奇芳感慨地说:“这些孩子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看见他们,生活再难也不觉得苦了。”
50余名工人领到高温补贴
7月10日晚,乍浦边防派出所民警章家林像往常一样走访完群众回到单位,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我们这些整天在接近40度高温下干活的工人却一分钱高温补贴都拿不到呢?”下午一位安徽籍农民工的质问,始终在他耳边萦绕。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人十分尴尬,他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回答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敷衍的几句话显然不能让群众信服。于是,章家林下决心要为农民工争取合法的权益。他通过各种途径找来关于发放高温补贴的规定,吃透政策,然后深入辖区对农民工高温补贴发放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掌握了充分的依据后,章家林和所里其他官兵一道走访辖区的各个工地,反映问题。起初,企业老板们对这个“天方夜谭”的问题不以为然,以没有这个先例为由拒绝了民警的要求。
民警们没有气馁,在一次次吃闭门羹后,仍不厌其烦地走访,向老板们讲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同时说明农民工的实际困难。最终,辖区3家企业被边防民警一心为民的真情所感动,同意为户外工作的50余名工人每月发放60元高温补贴。
为“候鸟”们撑起一片绿荫
“我父母在乍浦打工,我在老家上学,每年就盼着能在暑假的时候到这里和他们生活一段时间。但是到了这里,父母仍然要打工挣钱,早出晚归,根本没什么时间陪我!”
“我在这里最大的快乐就是晚上和父母一起逛超市,因为白天见不到他们,晚上可以和他们在一起,还有就是超市有空调,比较凉快。”
“周围的小朋友我都不认识,讲话也听不太懂,所以我也不和他们一起玩,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
这些话都是辖区留守儿童对前来走访的边防官兵的真切倾诉。没有空调的凉爽、网络的精彩,也没有家人的照顾和小伙伴的陪伴,他们的暑假生活缺少色彩。为了让辖区的留守儿童过上一个充实快乐的暑假,乍浦边防派出所提出了“还留守儿童一个童年”的口号,安排大学生警官为孩子们补习功课,经常邀请他们到警营参观、体验生活,让他们走出家门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8月4日,这个所牵头组织了“手拉手、心连心”夏令营活动,30多名外地儿童和本地儿童在官兵的带领下,一起到乍浦九龙山风景区游玩,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不管是学习叠军被的新奇,还是学会用英语与人打招呼的成就感,孩子们忘记了生活中的种种艰难,感受到开怀大笑的畅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