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防止执政资源流失和充分利用执政资源是加强执政党建设一个永恒的核心问题。作为执政党,需要不断集合多方力量,不断在新的领域开发、积累和优化党的组织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公有制企业迅猛发展,新社会阶层人员迅速增多,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等等。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对依托单位组建党组织的架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组织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不高、党员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面临着党组织如何维持自身稳定,如何维系流动型的组织成员,如何凝聚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如何发挥组织作用等诸多现实问题。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和分布状况,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有效整合党的组织资源,转变基层党建工作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新经济组织领域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现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模式以及影响组织资源整合开发的突出问题
1.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迅猛增加与党的组织未能有效覆盖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多,涵盖面亦越来越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宁波,现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37.2万家,从业人员276万人,完成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0%以上,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得到了同步加强,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基层组织的一个重要阵地。但相对数量庞大的非公有制企业来说,因许多企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员数量不多,党员人数较少甚至没有,本身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党组织的覆盖面仍比较小,还存在很多的空白点。
2.从业人员流动性增大与传统党员教育管理手段难以适应的矛盾。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劳动力在单位之间、产业之间和地域之间流动日趋频繁,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党员。从宁波的情况看,50万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有党员6904名;25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迁来组织关系的有4197名,还有些党员纳入了“双重管理”,但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隐形党员”。这就需要建立在流动人员中发现、培养、发展党员的新机制,不断扩充党员队伍资源;需要探索与人员高度流动相适应的党员教育管理新办法,加强对流动党员队伍资源的整合,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党员队伍就业结构多元化、时空分布流动化、思想和需求复杂化的情况下,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普遍不够到位,缺乏对党员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充分的组织关怀,使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物化、组织观念弱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滋长,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不热心、不积极,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据对2900份企业党员、职工问卷调查,认为党员在企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一般”和“没什么作用”的占46.1%。
3.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重与党组织作用发挥不理想的矛盾。当前,非公有制企业普遍面临着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加剧,劳资关系处理日益复杂等问题,迫切需要党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同时,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党建工作所依托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组织不直接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管理权、指挥权,在活动经费来源、阵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业主,党务工作力量比较薄弱,党务工作者缺配、不到位情况一定程度存在,党组织能够直接调控支配的资源非常有限。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制度不够健全,开展活动不够正常,工作方法传统简单,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尤其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监督企业依法经营方面比较乏力,甚至成为企业的招牌或摆设。
二、运用区域统筹理念,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区域化设置模式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组织设置模式的单一性、封闭性和超稳定性,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现代经济组织不断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突破行业、区域限制以科学整合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应运而生。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区域化设置的基本思路
所谓区域化党建工作,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统筹设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统盘使用党建阵地,以实现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优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推进新经济组织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有机整合和优化重组。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理论依据: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遵循党组织设置与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相契合的内在规律,转变党整合组织资源和整合社会力量的战略及方式。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要有利于区域内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优势,有利于加强对区域内企业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为区域内各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强大的组织资源保证。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单位制党建模式下条线框架的束缚,打破资源按条线配置的传统方式,实行区域内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区域化设置的主要类型
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区域概念,既可以是以一定地域为依托的“有形区域”,也可以是以一定产业、行业为依托的“无形区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类型之一:外来人员集聚地的区域化党建。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在企业、居住在社区的实际情况,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探索“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党建工作新方法。在组织设置上,突破以企业为单位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构建起纵向以居住区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党员,横向以居住区党组织—居住区党员活动党小组—党员的立体化的管理网络。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实行党员参加企业、居住区双重组织生活,建立党员双重管理、双重教育、双重评议的信息交流制度,实行发展党员双向公示、双向考察制度。在党建工作阵地上,结合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合理配置党员活动阵地,由居住区党组织统一管理安排,并与企业党组织共同使用,提高阵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类型之二:工业园区中的区域化党建。针对企业在工业园区高度集聚的状况,探索一条适合园区特点的党建工作新路子。在组织设置上,不再局限于在单个企业建立党组织,而是着眼于整个工业园区党组织的全面覆盖,将整个工业园区作为一个基层党建工作单元,设立区域综合党组织,聘用专职党务工作者,统一管理园区内企业中的“零散”党员和每一位进入园区的流动党员,并负责园区所有未建党组织企业的党建工作。在党员教育管理上,针对企业党员工作生活的实际状况,注重发挥园区党员的整体作用,通过义务劳动、结对帮扶等公益活动载体,组织党员建设园区、服务园区。在阵地建设上,建立园区党员服务中心,兼作职工活动中心,为党员、职工提供服务。
3.类型之三:商贸区、商务楼宇、集贸市场中的区域化党建。根据商贸、服务、流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针对这些组织总体规模偏小、党员人数较少、缺乏活动场地等情况,在商贸企业分布集中的商贸区、商务楼宇、集贸市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在组织设置上,在整个商贸区、商务楼宇、集贸市场统筹建立党组织,统一负责区域内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党建工作。在党员教育管理上,注重与社区党建工作的互动,并建立健全党组织活动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促进党员教育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在阵地建设上,注重与社区党建工作资源的整合,并通过“党费拨一点、街道出一点、企业筹一点”的方式,建立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保证区域党组织的正常运转。
4.类型之四:行业、产业中的区域化党建。针对区域块状经济和农业产业基地快速发展的现状,依托行业协会、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开展工商业和农业产业领域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在组织设置上,按照区域联动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把原来隶属于不同部门、镇乡的企业党组织,统一划归到行业协会党组织管理;对一些规模大、涉及农户范围广或已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基地,由乡镇党委牵头单独建立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上,根据产业基地党员与其所在村党组织的实际关系,实行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并建立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等制度,组织引导党员在宣传政策法规、推广科学技术、传递市场信息中发挥作用。在阵地建设上,建立基地党员服务站,并与所在村的活动阵地共享共用。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区域化设置的积极意义
1.区域化党建充分考虑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特征,突破传统的企业党建工作以单位为工作基础的单一方式,为更加灵活地整合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提供支撑。区域化党建将企业党建工作的重心不再单一地放在某个企业,从区域的角度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有限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整合起来,有利于增强新经济领域中党的组织资源的社会影响力。
2.区域化党建充分考虑资源系统性的特点,突破传统的企业党建工作中党组织运行相对独立的现状,为进一步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整体作用提供支撑。区域化党建将原来相对独立的企业党组织及其党员都纳入到一定区域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即在坚持理顺党组织关系的前提下,打破原来的组织设置格局,对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进行重新划分和调整,或者在保持原来组织设置格局下,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解决新经济组织领域中党的力量薄弱、作用难以发挥等一系列问题。
3.区域化党建充分考虑资源开放性的要求,突破传统的企业党建工作中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相对封闭的状况,为进一步实现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的融合提供支撑。区域化党建将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的内部自我运行纳入到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格局中,原有的自我运行方式被打破,原有自身资源成为区域党建资源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组织资源的充分融合。
4.区域化党建充分考虑资源可开发性的实际,突破传统企业党建相对比较简单的工作手段,为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企业党建工作资源提供支撑。资源整合不仅是对现有资源进行简单的整理和组合,还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开发,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实和丰富。区域化党建引入现代管理理念,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开辟新的党建阵地,不仅为整合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提供保障,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在整合中发挥最佳效能。
三、适应设置模式转变,构建资源充分整合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格局
1.以建立区域性党组织为重点,形成广泛覆盖的组织体系。着眼于区域内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整体性,从区域的角度总体考虑区域内党组织的设置,促进组织资源的充分整合,实现组织资源效能的最大化。一是灵活设置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区域内党组织统筹设置的理念,在工业园区、商贸区、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采取区域联建的方式,建立区域综合性党组织,整合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资源。二是全面理顺区域内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对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中已建立的党组织,统一划归到区域党组织,暂时不具备条件划转的,应建立横向挂靠关系,接受原有上级党组织和区域党组织的双重管理,积极参与区域党组织的活动。三是合理划分区域党组织的管理职能。在健全区域党组织体系基础上,合理确定区域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的管理职能,确保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序开展。区域党组织的职能,重点应定位在区域内企业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区域整体性党建工作的策划推进,以及未建党组织企业党建工作的帮扶指导,突出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和核心地位。区域内企业党组织的职能,重点应定位在本企业党建工作的组织实施,本企业党员群众参加区域重要党建活动的组织发动,突出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参与和配合职能。
2.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依托,改进区域性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着眼于企业党组织在凝聚党员和员工中的特殊作用,搭建区域性服务平台,转变党组织工作方式,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集聚和激活党的组织资源。一是建立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在实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地方,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作为区域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主阵地,也作为区域内企业党组织共享的活动场所。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对区域内企业的党建阵地和活动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区域党建活动平台。围绕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正确定位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合理设置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的作用。不断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实行敞开式管理、开放式服务,成为区域内全体党员的温馨家园。二是健全党内关爱机制。区域党组织以党员服务咨询中心为依托,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措施,形成关心爱护党员的工作机制。健全区域内企业党员思想状况搜集机制,建立党员网上论坛,定期开展谈心活动,深入了解党员所思、所想,及时化解思想困惑、疑虑;健全党员困难帮扶机制,设立党员互助基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健全党员奉献奖励机制,设立党员重要贡献登记册,发放特殊贡献奖励金,加强对党员的激励和引导。通过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使党员在迷茫时得到指引,在困难时得到帮助,在进步时得到鼓舞,强化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实行区域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在区域内企业不同层面选出有代表性的党员,成立区域党员代表会议。建立党员代表联系党员制度,每位党员代表联系若干名党员,使区域内的每个党员都有党员代表联系,广泛了解、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党员代表在区域党员群众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党员代表提案制,以制度形式及时收集和听取党员代表对区域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落实党员的合理建议权;建立党员代表表决制,对区域内企业党建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交党员代表会议集体表决,落实党员的决策参与权。
3.以党内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着眼于信息网络在整合资源的独特功效,延伸现有党内信息网络,开辟企业党建工作新型阵地,采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资源。一是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信息化教育平台。在区域党员服务咨询中心,设立远程教育终端,面向区域内全体党员开展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中的优势。实行“定单式”教育,围绕区域内企业的阶段性中心任务,安排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开展面向区域内全体党员的开放式培训;实行“菜单式”教育,针对企业党员特点,排出每季度的教育计划,组织党员按需参加学习;实行“点播式”教育,根据不同企业党员作息时间差异大的状况,全天候向党员开放学习网络,党员随到随点课程进行学习。二是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区域性党组织设立信息管理节点,纳入全市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区域党员的信息化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党员组织关系网上转接,减少党员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的环节和手续。建立定期信息维护制度,及时录入区域每个党员的基本情况,登记党员参加学习、缴纳党费、发挥作用等情况,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提醒。探索党员IC卡管理,党员凭卡接转组织关系和参加组织生活,切实解决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烦琐以及流动党员难管理等问题。三是依托区域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依托区域党员服务中心,开设服务热线和信息网站,受理企业党员和员工的求助事项,公布党组织的服务资源,调动党员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党员群众的服务需求与组织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帮助解决区域内党员和员工的生产生活难题。
4.以创新载体为抓手,健全企业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着眼于党员队伍在党的组织资源中的根本地位,统筹抓好区域内企业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创设有效载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提升党员素质的同时提高资源质量,在规范党员管理的同时集聚资源力量,在体现党员先进性的同时发挥资源效能。一是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工程”。由区域党组织牵头,协调区域内企业实施“党员人才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人才培养成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定期开展公开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选活动,把推荐出来的优秀人才、优秀团员列入党的发展对象,在整个区域内保持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常数。试行发展党员群众推选、征询群众意见制度,区域党组织负责做好未建党组织企业的党员培养发展工作,确定培养对象时让群众来推选,发展入党时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形成吸纳优秀人才入党的良性机制,以新鲜血液充实党员队伍力量。二是积极推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针对区域内党员数量一般较多的实际情况,突破教育管理以支部为主的单一形式,结合党员的文化层次、作息时间、岗位性质,对区域内企业的党员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区域内全体党员紧紧吸附在党组织周围。三是统一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根据区域内企业党员的岗位特点和爱好特长,把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组织起来,统一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设立专业化服务分队,组织开展面向区域内企业和广大群众的义务服务活动,集聚党员发挥作用的力量,扩大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完善党员志愿者活动制度,拓展服务内容,经常开展活动,促进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发展。
5.以区域党建共建为手段,构建开放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着眼于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和谐互动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区域外党组织和区域内社会组织的力量,合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实行区域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带促”共建。按照“大党建”的工作要求,把企业群团工作纳入区域党建工作,运用组织上带、思想上带、工作上带等形式,区域党组织领导搞好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同时,整合区域内群团组织资源,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做好区域内企业的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力量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形成企业党建带群团建设、群团建设促企业党建的“带促”共建机制。二是实行区域党组织与企业主管部门“借力”共建。建立区域党组织与企业主管部门双向联系制度,区域党组织通过主管部门加强对企业党建的指导力度,主管部门通过区域党组织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相互借力共同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三是实行机关党组织与区域党组织“帮扶”共建。利用机关党组织政策业务熟悉的优势,建立机关党组织与区域党组织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区域党组织工作的指导,促进区域党组织工作规范化运行。同时,发挥机关党组织党建资源丰富的优势,向区域党组织提供培训师资、帮扶资金、教育活动设施,从外部为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完善共建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最佳结合,产生最大效能,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资源保证。
宁波市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