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周年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浙江省商务厅
(2011年12月9日)
今年的12月11日,是中国“入世”十周年。十年来,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浙江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抢抓机遇,努力拼搏,既把握住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经受了经济开放度提高所带来的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浙江以开放促发展成效显著中国“入世”,包括浙江在内的整个中国获得了较多的比较利益。浙江外贸、外资和境外投资发展速度都远高于同期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更远高于浙江人均收入发展水平;浙江开放型经济对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大增加、拉动作用增强。
以2010年与中国“入世”前的2000年相比,一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浙江省GDP6030亿元,到2010年达到2.7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2010年,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在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7%的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万元。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浙江制造走向全球。2000年,浙江外贸进出口278.3亿美元,其中出口194.4亿美元,进口83.9亿美元。2010年浙江进出口2534.8亿美元,其中出口1804.8亿美元,进口730亿美元,分别增长8.1倍、8.2倍和7.7倍。
外资规模稳步扩大,推动浙江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调整。2000年浙江合同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1亿美元,到2010年,浙江合同利用外资达到20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分别增长7倍和5.8倍。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万家,实际利用外资961.1亿美元。境外投资跨越式发展,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创造一个海外浙江。2000年,浙江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仅为1514万美元,2010年达到33.6亿美元,增长220.9倍。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2000年为4.3亿美元,2010年为29.1亿美元,增长5.8倍。
二、“入世”推动浙江国际化的几个特点一是促进浙江融入国际经济主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与世界经济的互补对接。“入世”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多年的美国关于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的年度审议,为外贸出口营造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贸易环境。“入世”使得浙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地缓解了浙江加工制造能力过剩和国内省内市场容量不足的问题,缓解了浙江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各种原材料的旺盛需求与矿产品等短缺的问题。
二是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入世”后,全省按照WTO规则及入世承诺,取消了那些触及“红箱”规则的政策,代之以WTO规则允许的各项扶持政策。如支持中小企业境外参展、产品认证、国际市场宣传的“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支持外经贸企业赴重点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销售的“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贸易专项资金”;对省级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给予保费补助的“出口信用保险扶持资金”等,使浙江的对外经贸体系与世贸组织的规则相一致。三是国际市场大大拓展。全省出口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份额由2000年的0.31%上升至2010年的1.22%,提高0.91个百分点;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浙江对20个主要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显著上升,其中对欧盟出口从2000年的40.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83.2亿美元,增长11倍;对东盟出口从2000年的9.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0.1亿美元,增长10.5倍;2010年印度、俄罗斯跻身浙江前十大出口市场,分列第七和第八位。由于市场壁垒的拆除,大大释放了浙江优势传统产业的产能,由于纺织品一体化的实施,浙江纺织品出口由2000年的7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97.6亿美元,增长5.8倍。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显著提高,2000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15.8亿美元,仅占当年8.7%,到2010年达到1036.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57.4%。出口额增长64.6倍,占比提升48.7个百分点。四是扩大进口促进了产业升级。我省积极抓住机遇,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原材料等,促进浙江产业升级,为全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产动力,也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由2000年的28.4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330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5.5%提升到18.3%。
五是改善了我省投资环境。我省抓住机遇,拓展引资新领域,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已涉及商业、金融、保险、证券、中介、旅游、通讯和会展等多个领域,服务业利用外资创新高。2010年,服务业合同外资8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0.5%和37.7%,大大改善了我省利用外资的结构,促进了产业升级。2010年全省服务贸易额达到200.7亿美元;服务外包快速起步,2010年全省离岸外包执行额17.95亿美元,占全国的12.2%。六是推动了浙江企业“走出去”。“入世”有力地促进了浙江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许多浙商抓住有利时机,“走出去”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发展境外工业园,开展海外并购和直接投资,实施境外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使得浙江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目前有150多万浙商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创业发展,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省经审批和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5031家,累计中方投资105.69亿美元,覆盖138个国家和地区。单个项目中方投资规模上升到531万美元,建设了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和4个省级境外工业园,海外并购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三、构建适应WTO的制度环境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浙江发挥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领先全国的比较优势,着力在与国际接轨、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2002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行动计划》(浙政发[2002]13号),部署我省应对WTO的主要工作,确定了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设立了我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联席会议及办公室,并成立了WTO浙江研究咨询中心。各部门按照《计划》的分工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组织力量进行对策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逐步加以落实。
清理地方性政策法规。对不符合WTO规则和中国“入世”承诺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清理,全省(不包括杭州、宁波)共清理地方性法规172件,政府规章160件,部门政策措施3342件。新立了一批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急需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特别是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简化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为建立和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培育和完善与国际市场相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各级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为突出的是第二轮审批制度改革,省级部门共取消、不再行政审批和调整了853项审批项目,削减幅度达到53.1%,审批时限提速27.8%;推行了政务公开,全省县以上政府的政务公开推广面达到100%。
进行WTO知识宣传普及。全省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普及活动,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学习,省内上下掀起了学习WTO知识的热潮。省内惟一的WTO研究咨询机构---WTO浙江研究咨询中心编写了100余万字的教材,用以宣传、普及WTO的相关知识,并且面向全省组织关于WTO及外贸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共有数万人参加了培训。广泛普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WTO相关法律和规则知识,全面做好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客观上会形成贸易摩擦和产业冲突增多的局面。“入世”十年,中国一直是全球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而浙江省更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入世”以来,我省已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巴西等27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492起,涉案金额超过115亿美元。欧盟两项指令、CR法案、日本肯定列表等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对我省出口构成严重障碍。总体而言,全国约70%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浙江,浙江的涉案金额约占全国涉案金额的25%。
为做好应对工作,浙江省设立了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和产业损害调查局,强化反倾销应诉和起诉工作的指导与协调,我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与企业“四体联动”应对贸易摩擦的工作队伍基本形成。按照“关口前移,主动出击”的要求,完善预警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强对我省主要出口市场和主要出口商品监测,认真做好排查摸底工作,用心组织、协调、指导企业应诉。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坚决查处了一批情节严重、影响额恶劣的大案要案。在积极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同时,我省努力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提升运用WTO规则的能力,扎实推进贸易救济与维护产业安全。截至目前,我省有58家企业发起或参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申请,涉及的原审案19起,复审案9起。涉及产品21种,主要在化工、纺织、造纸、电子通讯和机械等行业。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进口产品的低价倾销势头,国内公平贸易秩序得到恢复;企业利用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时机,在恢复受损产业的同时,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