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党旗如画映岭南——广州军区警卫营一连用党史军史连史培育官兵记事
广州军区警卫营一连是“支部建在连上”的早期连队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团第一连。在80年光辉历程中,连队先后经历长征,参加过平津、平型关、孟良崮等战役战斗。新的历史时期,这个连以“建设红军连队、培养红军传人”为目标,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982年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红一连”荣誉称号。今年2月,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红色基因”激励官兵茁壮成长
2011年3月10日,刚刚分到连队的54名新战士,接受第一堂“红色传统”教育。课堂设在连史室,“主角”是3支缠着红丝绸的“英雄枪”。
第一支枪是连队参加平型关战役所缴获日军的“三八大盖”;第二支枪是连队参加天津战役时,从国民党警备司令陈长捷手中缴获的佩枪;第三支则是刺杀训练用的木头枪,1964年,叶剑英元帅来连队视察,时任连队副指导员岳新年和叶帅卫士长比试“拼刺刀”,竟然靠顽强的战斗精神挑倒了叶帅的卫士长。
类似“三枪传奇”这样的传统教育课,是“红一连”新兵必修课。进入连队,新兵参加的第一项活动就是参观连史室,唱的第一首歌是“‘模范红一连’连歌”……带有红色主题的“10个第一次”活动,让“红色基因”从一入营门就开始深深印在新兵的脑海中。
英雄连史激发官兵战斗精神。多年来,连队每天练3小时刺杀操、警棍盾牌操和擒拿格斗,每周组织3次五公里越野和2次紧急拉动,每月进行应急处突演练,在教育训练中培养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2007年,“模范红一连”参加广州军区基础课目大比武,参赛8个课目,夺得7枚金牌和1枚银牌,总分名列第一。
1999年,广州军区仪仗队在警卫营组建,“模范红一连”战士范延武担任仪仗队排头兵。
为精准掌握操枪动作,范延武每天反复练习数百次“拍握枪托”动作,由于训练时间长,用力过猛,枪托被拍断,他的手腕也被拍成骨裂。医生给他打上石膏,叮嘱好好休养。但没过几天,一个外军代表团来访,需要检阅仪仗队。范延武自己拆了石膏,跑回仪仗队,和战友们一道圆满完成了迎外任务。
“红色传统”是无声流淌在连队全体官兵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激励一代代青年官兵茁壮成长。80年来,连队共走出6位共和国将军。仅近3年来,连队先后有8人考上军校,17人考上士官学校,57人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向其他部队输送45名骨干,退伍战士就业率达到100%。
“红色堡垒”在80年风雨中巍然屹立
革命战争年代,连队先后有20多位连长、指导员牺牲在战斗阵地上。一位任期最短的李连长,从受命担任连长到率领官兵冲向日寇暗堡时牺牲,前后只有一个小时,他甚至没有留下完整的姓名。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员如何变动,连队紧紧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不放,锻造主心骨,当好排头兵,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连队第54任指导员黄广林说。
一年,连队组织突击队帮助驻地附近农场抢收稻子。时任指导员张金华连续10天奋战在一线田间地头。瞧着指导员那双被稻叶划得伤口斑驳的手,连队战士十分不忍。
第二天,连队还未响起床号,战士们悄悄起床,将张金华的房门从外面反锁上——他们采取这种“突袭”方式,希望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的指导员多休息会儿。
然而,当战士们赶到农场时,他们一下子惊呆了——稻田里,随着“嚓嚓”的割稻声,一起一伏着大家熟悉的指导员的身影。
原来,战士们锁住的是一间空房子。
走进连队荣誉室,关于“红色堡垒”的故事数不胜数。第47任指导员邓德运,一床蚊帐用了11年,补了又补,逐渐形成了20多个形状不同的“花朵”,成为连队党支部艰苦奋斗的缩影。
2009年底,连队担负埋设国防光缆任务。
任务中,电缆要穿过一条50米宽的河。按照施工要求,要在河底挖设1.2米深的沟。12月的广州,虽不是滴水成冰,但也是寒风逼人。
没有水下作业机具,时间紧迫,怎么办?时任指导员的刘伯浩甩掉衣服,拎起水桶扎入河底,挖起一桶泥沙。官兵们纷纷跳下河,连续在水中奋战12小时,硬是在河底挖成一条电缆沟。
80年来,“模范红一连”始终将“红色堡垒”建设摆在第一位,先后涌现出战斗英雄王玉明、全军英模代表李宝荣、全军优秀班长李巧平、勇擒毒贩的英勇哨兵梁洪兵、“支援亚运先进个人”马文龙等先进党员代表,连队连续18年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先后有5任连队主官得到越级提拔。
“红色思想”照亮青年官兵心田
连队驻守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都市广州,营区外围酒楼林立,各种娱乐场所比比皆是,“酒绿灯红”对官兵们的考验更为直接。
“青年官兵的思想阵地,必须用‘红色思想’‘红色文化’来占领。唱响主旋律,为官兵找准理想信念的‘定盘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大潮里永不迷航,永葆本色!”黄广林说。
连队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八个红”系列活动:宣讲红色故事、背诵红色诗词、领悟红色格言、阅读红色书籍、歌唱红色歌曲、欣赏红色影视、参观红色景点、建设红色网站。
在连队网络室,“忠诚卫士红色网站”宣传主页精彩纷呈,“主题教育之窗”“忠诚卫士论坛”等栏目十分吸引官兵;在班排宿舍,连队自编的《忠诚卫士报》上,庆祝建连80周年专版让官兵互相传阅……
2010年6月,连队主动和驻地越秀区图书馆联系,将“流动图书站”引进班排。图书每月更换一次,每次更换300本图书,图书由官兵自己挑选。
“《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苦难辉煌》《长征》《解放战争》等图书,不管是放长假、双休日,都是最抢手的。”黄广林说。
课室、图书室、网络室和战士宿舍,随处可见连队官兵学习、谈论、背记理论的身影。
毕业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战士吴颂昌,来自沿海开放城市。刚入伍时,他对理论学习存在一定误解。连队创建“忠诚卫士网站”,特意发挥他的专长,安排他来创建。
在一个多月的网站创建过程中,吴颂昌开始逐渐迷上了“红色思想”。前不久,他主动请缨,梳理官兵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制作出“科学发展观30问”宣传漫画,用生动的形式阐述深奥的道理。
“红色思想”让官兵在无形中坚定了政治信仰。近3年来,连队有26人被上级评为学习标兵,33人因理论学习好、素质提高快、进步幅度大立功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