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9日讯 2011年12月31日上午,离上班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时间,30余位老人就已早早地等侯在舟山市档案馆的门口。他们中年龄大的已逾八旬,最小的也已七十出头,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从舟山一些企业精减退职回乡的老职工,今天相约来这里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确认自己精减退职人员的身份。
根据2011年8月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60年代初由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以及军事系统精减退职,现无经济收入,生活有困难的精减退职人员,按每人每月500元补助标准发放。具有我省城镇户籍,曾在我省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工作过或曾在我省各类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未参保人员,在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受这项新政的影响,自2011年9月以来,前往我市各级综合档案馆查阅档案的人数剧增。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实行即来即查,即开证明。“由于年代久远和归档不规范等原因,很多档案或相关凭证都已缺失”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件涉及的年代跨度大,单位众多,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舟山行政区划几经变化,企业撤、关、停情况频繁,有些企业因当时未将职工档案移交给档案部门,致使很多职工成为“黑户”。而很多当事人由于年事已高,文化程度较低,无法正确叙述,又给查找带来了一定困难。“对于一时难以查到的人员,留下联系电话,事后再集中进行分析、查找。对那些确实无法查到信息的人员,则帮助分析查档线索,提供查询方式。”“找到了!”说话间,查阅厅工作人员章啸兴奋地叫了起来,更加激动的则是林媛。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原舟山毛纺厂职工。上个月,她听说像自己这样的倒闭企业职工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后,每月可领取一定数额的社保费。但她跑遍了市内所有的人才交流中心,就是没有自己的人事档案。没有原始档案,只能以曾在企业工作过对待,不能确认连续工龄,需一次性缴纳社保费5.7万元。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今天来到市档案馆。经工作人员查找,有该船厂1979年~1995年工资档案和职工花名册。这样林媛15年的工龄便有了证明材料,只需补缴3万元,就可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份证明就给她节省了近2.7万元。
与林媛同样找到原始档案的还有普陀区虾峙镇湖泥社区居民朱其成。 1962年从原舟山船厂精减退职后的他就以捕鱼为业,退休后也一直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在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找到了已经发黄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舟山船厂的工资单,老朱的晚年生活总算有了保障。
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共接待有落实该政策意向的查档人员3588人次,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都找到了原始档案或凭证,共查阅档案8516卷次。
来源:舟山日报
- 舟山旅游拓展新领域 邮轮、禅修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 舟山渔船触礁受困 12名渔民深夜被救
- 舟山有了阿克苏特产销售店
- 鸭蛋山码头过夜停车要交钱 轮渡公司:不允许停车
- 大客车暗藏猫腻 市民对电动车需多留个心眼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