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2月1日,杭州市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公园内,一块小黑板特别醒目:农民工专场电影,故事片《离开雷锋的日子》,晚6时,票价免费。傍晚,杨志平来到公园,一顶雷锋帽,一双解放鞋,一辆28寸永久自行车,车上全是放电影的装备,音箱、投影机、放映大屏幕……驮得满满当当。
“我们社区外来人员多,放电影是为了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说着,他便忙活开了:竖大屏幕,摆放音箱,拉接电线,调试投影机,几乎都是一个人完成。
58岁的杨志平,是西湖区留下电影队队长。从1978年起,他就做了农村专职放映员,一年200余场,年年不缺场,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十大“平民英雄”、“全国优秀电影放映员”。
免费放映电影
晚6时,电影准时开场,灯光熄灭,音乐响起。随着电影的放映,观众逐渐多起来。
记者发现,趁着放电影间隙,杨志平悄悄啃起馒头。为播放这场电影,他从上午就开始准备,晚饭没来得及吃。
这已是今年春节以来,杨志平为农民工免费放映的第6个电影专场了。在杨志平家的二楼客厅,记者看到摆放着条凳、靠背凳和塑料凳等各式座凳。这里是他专门开辟出来的家庭影院,能够容下100多人。大年初一到初五,每天免费给春节留守杭州的农民工放映4场电影。虽然没有电影院宽敞舒适的环境,但场场爆满,欢声笑语不断。
“一个人出门在外不容易,我想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春节免费放映电影的习惯,他已坚持了10个年头。
杨志平放电影34年,平均每个月放映流动电影20场。他坚持深入农村放映影片,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亲朋好友不理解,妻子和孩子有埋怨,但他依旧我行我素,还自掏腰包添置数码投影机,用于科普、农民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时刻不忘雷锋
一年夏天,杨志平去留下石马村放映露天电影。晚10时,电影散场,人潮散去,他一个人收拾设备,突然听到附近稻草堆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走过去一看,竟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里面酣睡。不一会,男孩惊醒,突然大哭。原来,他和同村人一起乘拖拉机从几里路外的村子赶过来,他看电影时睡着,结果被落下了。杨志平一边安慰男孩,一边加紧整理设备,然后骑自行车,花一个小时,把男孩送回家。焦虑万分的父母见到儿子安全回来,拉着杨志平要请吃碗糖蛋,被他婉言谢绝了。
2004年11月,杨志平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电影放映员”。他把奖励的1000元钱交给留下镇政府,全部捐献给印度洋海啸灾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捐款800元,还请社区干部一起,在电影放映现场设置捐款箱,当场募集到爱心款3000多元。
2008年雪灾,大批外来农民工滞留车站。杨志平看到,许多志愿者在汽车西站送姜汤,就想自己也要出一份力——给农民工放电影。当时,马路上都结了厚厚的冰,没法骑自行车,他就用扁担挑起电影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西站附近的一个学校安置点,给大家免费放电影。
“我特地挑了一部电影《集结号》,给大家加油打气。”杨志平说,当时,很多人都夸奖说“杭州人真好,谢谢你们”,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感动常在身边
记者发现,杨志平是一个特别推崇雷锋的人,每到冬天,都会戴上心爱的雷锋帽;一件军大衣穿20多年,补丁加补丁,就是不肯扔;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他可以仔细看上20多遍,对其中的许多场景念念不忘。
12岁那年,杨志平不幸得了结核病,要到大医院治疗。大清早,母亲就带着他赶到杭州市区。看完病已是中午,母子俩想去吃饭,结果发现出门时太急,忘带粮票了。“回家要花1个多小时,我们路过一个面馆,看着大家在吃,我直咽口水。妈妈怕我饿着,就问旁边一位大婶买粮票。没想到大婶爽快地送了我们粮票,正好买两碗面,还送了两个茶叶蛋。”杨志平回忆说,当时他看着大婶,觉得她特别和蔼可亲。
“时代不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杨志平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