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高薇
近日,国外许多媒体刊登了两则有关“打孩子屁股”的最新研究报告。一则报告是美国专家撰写的,称常挨父母打屁股或受其他体罚的孩子,长大后,发生性问题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另一则报告是加拿大的医生撰写的,称打孩子屁股、大声喝骂孩子或大力摇晃孩子,容易令他们对别人心存敌意,长大后更易对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及将来的配偶动粗。
打孩子屁屁
会影响孩子性取向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家庭问题研究实验室的专家,对4项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父母打孩子屁股或其他肉体惩罚,与青年期性问题的增加有极大关联性,这些极大关联性包括:言语或者暴力强迫约会对象与之发生性关系;婚前性生活不使用避孕套等危险性行为;性受虐狂。
这些研究结果连同100多项其他研究表明,打屁股是导致性暴力及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吻合率为93%。
一项涉及32个国家14000多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9%的男生和21%的女生发生过强迫性行为。该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小时候体罚每加重一级(根据轻重将体罚分成四个级别),男性发生言语性强迫行为的比率提高10%,女性强迫性行为比例增加12%。体罚与暴力性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更大,体罚每加重一级,暴力性行为的几率就会猛增,男性增加33%,女性增加27%。
研究人员还发现,小时候受体罚最轻的人,长大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为12.5%。而小时候受体罚最重的人,长大后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例则高达25%。与从来没被父母打过屁股的学生相比,童年遭受过体罚的学生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例更高。
被父母打过屁股的孩子
长大后更可能对配偶动粗
据前天出版的《星岛日报》报道,本周一出版的《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发表了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家庭医学系达兰特教授和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恩索姆医生的共同研究报告:纵览过去20年来对体罚的研究发现,打孩子屁股、大声喝骂孩子又或大力摇晃孩子,容易令他们对别人心存敌意,长大后,对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以致将来的配偶较易动粗。
研究人员指出,所有研究均发现体罚无助孩子正面发展,要改善孩子行为,正面的纪律措施比体罚更为收效。有“暴力”倾向的家长应积极学习非暴力和有效的管教子女方法。一项对500个家庭所做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家长停止体罚孩子后,孩子已较少挑战成年人。
调查20对父母,有18对打过孩子
昨天,我们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门诊楼做了一个小规模调查,问了20对父母,有18对都说打过孩子的屁股。没有打过孩子的两对父母中,有一对的妈妈是幼儿园老师。另一对的父母说,孩子基本上放在老家的爷爷奶奶那里,孩子一周见一次,所以不乖也舍不得打。
有位妈妈说,女儿3岁,上周五刚刚被打过。“晚饭不肯吃,爸爸喂她,她一伸手把碗打破,不肯认错。我们俩气死了,隔着裤子打她。打了几下,当然不会太用力,自己的孩子哪舍得使劲打。宝宝倔得很,说一点都不疼。这下我们更气了,她爸爸用筷子打她,她还是说一点都不疼……你说气不气。最后,我们都不理她。她慌了,哭起来,总算讨饶了。”
还有位妈妈说,儿子3岁半,也刚刚打过。“上周末,宝宝站在床边踢床脚,我怕床单弄脏了,叫他不要踢。结果他转过来踢我。宝宝力气大,踢得我有点痛。我严肃地和他说‘不要这样’,但是没用。外婆过来劝。他连外婆都踢。我气上来,扒下他的裤子就打,‘啪啪啪’的打,我的手都有点麻了。宝宝还不认错。”
参与调查的父母都说,大多数是气急了、忍无可忍、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打孩子屁股,打完后,自己心里也不好受,但多数情况下,孩子并没有马上服软听话。
父亲用铁棒把儿子打得休克
浙医儿院外科沈志鹏医师说,已接到好几例因为打屁股打出事情来的孩子。
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同学,杭州人,下午上课时出现胸闷、冒汗、脸色苍白、站立不稳等症状,送到医院时更出现了休克症状,造成他休克的原因是当天中午,被父亲用铁棒揍了一顿,孩子屁股血肿得厉害,坐骨神经受伤。事情的起因是他把压岁钱都买了游戏卡。
沈志鹏医师说,父母打孩子屁股时,许多小孩会拼命躲闪,这个时候,容易打到手臂、腿、背等部位,造成孩子骨折。家长猛拉着孩子的手臂,造成孩子手臂脱臼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除了身体上的受伤外,目前的研究还发现,打孩子会影响孩子智力。2010年,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公布了一项历时4年、涉及1510名儿童的追踪研究结果: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28分。研究人员称,打屁股之类比较轻的体罚,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肌肉、肢体的损伤,但是疼痛的感觉会通过神经中枢的传导,使大脑受到刺激。而较早前已有日本科学家研究表明,长期被体罚可能导致儿童脑萎缩。研究发现,对于体罚时间超过三年的儿童,其大脑中与感情和决策能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内侧部分,平均要比未受体罚者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扣带前回以及与认知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背外侧部分,分别要小16.9%和14.5%。
忽视和冷处理
比“好言相劝、暴力相向”有用
浙医儿院儿童保健科主任邵洁说,家长在什么情况下打孩子?可能是不吃饭、不听话、行为不好。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小问题。家长打孩子,是因为家长自己无法控制情绪,打孩子出气,想用暴力建立起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如果经常以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误认为用暴力能使别人屈服。有的小孩,虽然在小时候不表现出来,但长大后可能对他人使用暴力,这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学上是成立的。”
邵主任说到门诊中的一位小病人,5岁,男孩。妈妈说他很喜欢打小朋友,老师请家长来幼儿园好几次。“我观察这个孩子,他听到妈妈说他不好,他打他妈妈的脸,刚开始是轻轻的,后来越来越重。妈妈最初的反应是笑着说‘儿子不要打,乖’。到后来,火了,当着医生的面拧儿子耳朵,直到孩子‘哇哇’大叫才住手。这个例子非常典型,妈妈以暴力惩罚孩子,孩子以为打他是闹着玩,没有觉得被打后应该乖一点,等到他有力气打妈妈的时候,他会打妈妈闹着玩。”
邵主任说,不妨用忽视和冷处理来替代打屁股。
邵主任说,她儿子小时候有时也很犟。有次她骑自行车带儿子回家,儿子看到医院门口的玩具机器人,要买。她没同意。儿子在后面哭得很厉害,还踢她。当时很多同事都看到了,劝她买一个算了。她坚持不松口。儿子一路哭回去,她一路没理他。到家后,也是做自己的事。后来,儿子不哭了,来找她说话。这个时候,她表扬他懂事,告诉他,不需要的东西不要买,儿子也开心了,认为自己比一般的小朋友厉害。
邵主任说,忽视和冷处理比“好言相劝、暴力相向”有用,因为孩子依赖于父母。你不理他,他最难受,惩罚的效果也最好。如果他行为不好,你还好言相劝,他会以为他做得没错,是可以继续的游戏,以后还会玩。
教育孩子,邵主任的建议是,先严肃地和孩子说“这个不对”,让他意识到爸妈不高兴了;如果他还没有认错,先不理他一段时间。比如吃饭,如果他不吃,不要强迫他,把饭碗收走。等到他饿了,自己要吃了,再表扬他,告诉他这个行为是对的。
不过,邵主任说,“忽视和冷处理”的方法不要经常用,只有在触及家长底限的时候,比如孩子有危险的、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使用,不要太过严厉和苛刻,父母给孩子的感觉应该是温和而坚定的。
据都市快报 记者 王真 通讯员 王雪飞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