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杏菊在出诊路上。
编者按:从今天起,浙江日报推出“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微型调查。第一期的讨论围绕事业观展开,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乡村医生钟杏菊。她坚守海岛36年,如今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每一种追求都值得尊重,但我们依然想探讨,有没有一种更好的人生选择,能将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国家需要结合得更好?
浙江日报舟山2月14日电 “我真的很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新医生肯上岛,接我的班。”电话里,钟杏菊的声音非常恳切。
2月13日下午,记者接通了钟杏菊的电话。这位在舟山市嵊泗县壁下岛坚守了36年的女医生,最近过得好吗?挂下电话,记者立即赶往舟山,看望这位已经采访多次的老朋友。
刚赶到车站,才发现嵊泗8级大风,船已经停开,上不了小岛。幸运的是,钟杏菊正好在舟山市区开党代会。
晚上8点,看到记者连夜赶来,钟杏菊连连道歉:“不好意思,辛苦你了。”说起嵊泗刮起了8级大风,她又着急起来:“会马上就开好了,我回不去病人怎么办?”
即便是外出开会,钟杏菊心里还是惦记着壁下岛上那些她服务了30多年的渔民。每次都要县卫生局安排好医生替她代班,她才放心出去。
离岛前,她像往常一样挨家挨户上门通知:药备足了没有?我开会去了,有事情打我电话。为岛上老人一一量过血压,她才放心登船。
今年正月初一是钟杏菊的生日,在宁波女儿家,一家五口人给她做六十大寿。短暂的团聚,让她心里更加纠结。
一年没见了,她想多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可岛上的病人又不能没人照看。她一头想着病人,一头又舍不得外孙女。外孙女小名叫小丁丁,转眼快5岁了,钟杏菊每年只能见她几天。
“小丁丁可聪明了,背唐诗,学英语单词,样样都会。”坐在记者对面,钟杏菊一说起外孙女,赞不绝口。
“和你亲吗?”记者话一出口就后悔。
钟杏菊很快就低下了头。“一年就见这么几天,怎么会亲呢?我回岛上她也不知道哭。”她的声音低沉了,“女儿在电话里哭了,孩子平时都是由姑婆帮忙照看。生了病,全家着忙,我在岛上干着急。”
在岛上坚守了30多年,钟杏菊也想早点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
她的老伴患尿毒症,每天要做透析。她自己患有高血压,眼睛白内障,身体大不如前,“出个急诊,跑上几步路,已经感到吃不消啦。”钟杏菊很累了,她盼望早日过上真正的退休生活,照顾老伴,带带外孙女。
“但是,病人在,又没有旁的医生肯来,我怎么走得开?”她摇摇头说。
半夜长谈之后,我们挥手告别。两年前采访她的那一幕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一天,钟杏菊站在渔船码头前和我们道别,斑白的鬓发,弯曲的腰身,瘦小羸弱的身躯,雕像般竖立在记者眼前。
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弱小的她坚守海岛这么多年?
1976年,钟杏菊从舟山卫校毕业参加工作,回到家乡的小岛上。县医院几次想留她,她谢绝了:“我想回海岛,给渔民看病。”
钟杏菊工作的壁下岛,位于东海深处,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岛上到处陡壁峭崖,环境恶劣,蔬菜、大米都要靠岛外运进。岛上原本有1000多个人,能走的全走了,现在平时只有百来人,大多是老人。“哪怕只有一个居民,也得有一个医生啊。”她说。
县卫生局也曾经招聘过驻岛医生,想给她添个帮手,将来好接班,但青年人都呆不下去。一位曾经的驻岛青年女医生说:“如果让我回家,不管是九级风、十级风都不怕,只要有船让我走。休完假,回岛时只想抱着妈妈哭,不想来。”钟杏菊只好仍是一个人。
她的编制1995年就已调到嵊泗县妇保所,只要她想走,提出来就能离开。她从没要求调动。
2008年,她退休了。但因为卫生站找不到愿意接替她的医生,她又被返聘回来,继续守在岛上。
36个寒暑过去,钟杏菊一直是初级职称。她当年的很多同学,早已是副高、正高,在大医院做着院长、主任,但钟杏菊心态很好:“我没有什么不平衡,病人这么需要我,我知足了。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做医生。”
微调查
你有怎样的人生梦
小岛上做医生,一干就是近40年,大学生怎么看?这两天,我们对省内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的50名学生(男生30名,女生20名)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所有问卷全部现场发放,当场回收。
对于第一个问题“钟杏菊坚守海岛40年,把青春献给乡村,值不值”,有27位同学认为“值得”,9位同学认为“不值得”,14位同学认为“很难说”。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毕业后是否愿意当一名乡村医生或社区医生”时,选择“愿意”和“不愿意”的学生比例分别是40%和42%,非常接近,还有18%的人选择“很难说”。
大三女生余望舒选择的是“不愿意”。她说:“一个女孩子去乡村,我爸妈肯定不同意。人生价值有很多种实现的方式,我喜欢在城市里生活。另外,我还计划着出国呢。”选择愿意的腾鹏则表示,如果出于工作的需要,自己愿意做一名乡村医生,“并且,乡村的医患关系没有城市那么紧张,而且比较尊重医生。”
对于第三个问题“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有44位学生选择了“做好医生”,3位男生选择了“做公务员”,3位选择了其他。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很多人不愿意做一名基层医生,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做一名好医生。“这样不但可以让家人少遭到疾病的困扰,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实现自我价值。”一位同学这样表示。
观点1:奉献者最快乐
陈立旭(省委党校教授):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有四种,损人损己、损人利己、利己利他、一心利他。钟杏菊属于最后一种,也是最崇高的一种。能做到这点,非常难得,也非常值得。
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钟杏菊常年守在海岛,通过自己的默默奉献,感动了他人,也让自己的道德境界实现了升华,这是真正的成功,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奉献者最快乐。
观点2:我想在城市起步
李铮铮(温州市鹿城区某中学老师):去基层最怕什么?在我看来,离家远、物质条件差、学生条件不如城里等,这些都不是我不愿意去基层的最重要原因。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但我看重的是软环境。对于一个还在成长的年轻人来说,环境实在是太重要了。读本科时,我的学校不是很好,所以我要比别人花更多的努力才能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工作也一样,我希望刚开始工作的这几年,能有一个好的起点。如果能在一所好的学校开始我的工作经历,不断学习,有所积淀之后,我也会考虑去欠发达地区,用自己的关爱和智慧,去推动社会前进。
观点3:个人社会并不矛盾
袁坚春(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钟杏菊的选择,我认为很值得。她的故事,我相信可以给大学生们一些启发。
现在的年轻人,自信、热情、大方,都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好事情,值得每一个人尊重。但是,追求个人价值和追求社会价值并不矛盾,只要取法得当,完全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
我的看法是,大学生个人理想的确立,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应当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中,通过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来实现个人理想。
我相信,不论是做乡村医生、乡村教师,还是做公务员、或者自己创业,不管什么样的职业,只要能将个人追求纳入社会理想之中,让自己的追求惠及更多的人,改善更多人的生活,个人理想和个人梦想将能飞得更高。
观点4: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施一剑(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直博生):我注意到,调查中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基层,但我相信,他们很多人和我一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知道,如果没有理想,即使是在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的城市,仍然有人会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所以,年轻人到基层锻炼未尝不是好的选择。到山区海岛,到乡村基层,了解底层民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增长阅历,体味人生,肯定很有益处的。
不过,要像钟杏菊这样,一个岗位做到老,默默坚守,恐怕也不太现实。我觉得,大学生下基层,可以轮替,让风格不同的青年都能到基层工作,再根据双方意愿,尤其是大学生的个人意愿,决定是否长期坚守。不管怎样,我希望我的工作能让自己和大家生活过得更好,给社会带来些许改变,同时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观点5:基层也有梦
徐良波(舟山市卫生局局长):钟杏菊的人生,我认为非常值得。她对社会的奉献,她对病人的关爱,这就是我们要倡导的价值观。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我认为,要想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扎根基层,除了继续宣传好钟杏菊的感人事迹,感召年轻人,更应该从制度上、从政策上进行设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基层。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制定一些倾斜政策,如果全科医生愿去偏远海岛待3年,每个月另增加1000元的生活津贴。考核优秀的话,可以直接调回县级医院。同时,提供培训机会,并在职称评聘时给予优惠,比如缩短晋升到上一级职称的年限,论文和成绩上给予倾斜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年轻人知道,在基层不仅仅只有奉献和牺牲,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智慧书
马克思: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伏尔泰:伟大的事业要有始终不渝的精神。
雨果: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普希金:人生并不是以钱为对象,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人群。
伏尼契:理想越崇高,生活就越纯粹。
罗曼·罗兰: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必有一个无法放弃、无法搁下的事业,才能变得无比坚强。
马可·奥勒留:记住,那操控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这是信念的力量,这是生命,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也可以说这是人。
爱因斯坦: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地献身于一种美好的事业。
巴金: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邓拓:我们对任何崎岖艰险的道路,都要有胆量走过去,因为我们做着空前伟大的事业。
苏步青:仅仅为个人今后能过美好舒适的生活而学习,那未免太渺小了。
- 找寻精神支柱 "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引起社会关注
- 【浙江日报】大讨论——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 《光明日报》:杭州探索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新途径
- “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 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