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6日讯 昨天,一条“台湾名医宣布停止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的消息经过微博广泛转发,引起了众多读者、尤其是“眼镜”读者的高度关注:
雷射(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在台湾非常普遍,但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动这种手术。他表示,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雷射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分析可能和当年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
针对蔡瑞芳教授的声明,台湾眼科医学会很快回应:雷射近视手术已引进台湾19年,受术病人至少有二三十万人,出现手术副作用或并发症的比率低于百分之一,只要严格筛选病人及注意手术过程,是“一种相当安全的手术”。
昨天,记者也采访了杭州多位眼科专家。
浙二眼科中心
16年做了6万多例手术,最易出现的不适是干眼症
“在目前所有的近视矫正手术中,激光近视矫正是最安全的,而且就我们这么多年的临床手术做下来,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很少很少,而且都是可以控制的。”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屈光手术科主任杨亚波表示,自己对这个手术很有信心。
浙医二院从1996年开始进行激光近视矫正术(LASIK),16年下来,接受手术的人数达到了6万多例。“最近5年,每年有六七千人通过我们的手术摘下了眼镜。”看着他们带着清晰的视野和轻松的心情离开,杨亚波很有成就感。
“激光近视矫正是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术前都要进行筛查。如果患者有禁忌症,医生会明确告诉他不适宜手术。”杨亚波告诉记者,手术的禁忌症包括眼部活动性炎症,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等,圆锥角膜,青光眼,干眼症,角膜特别薄的病人也不适应做此项手术。
术后最容易出现的不适是干眼症。“大概60%到80%的病人会在术后三个月出现干眼症,一般通过人工泪液就能解决,而且通常不会再犯,也不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杨亚波表示。
近20年的临床观察发现
术后风险“很低且可控”
浙医一院眼科主任顾扬顺也承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手术后有一定比例的近视度数较高的患者会有夜间视力下降,眩光,影响夜间驾车的问题;有部分患者会在术后半年到一年内有眼干涩、灼热感等干眼症的症状,但通过积极的治疗都能取得缓解;也有部分病人术前年龄偏小,度数不稳定或术后用眼频率高,时间长有发生再近视的问题。
她告诉记者:“早在激光手术问世后的5年内,就有英国的学者提出角膜激光术后发生角膜后圆锥或角膜扩张膨隆的问题,对远期安全性提出质疑,但近20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只要经过术前全面的、规范的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大大降低该远期并发症的出现。绝大部分术后出现的角膜后表面的微膨隆也在术后6月内到达稳定,不会进行性发展。”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矫正过度、矫正不足、圆锥角膜、角膜瓣形成不良等,最危险的是角膜感染。”省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徐志能说,虽然术前有各种筛查,但有些角膜亚健康的状况不一定能检查出来,会导致手术后愈合差甚至发生感染。“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而且角膜感染只要控制住,问题不大。”
三位医生都表示,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目前还没有统计数据可以提供,但是根据他们的临床实践来看,是很低的,而且都是可控的,没有出现过严重的、不可控制的并发症。
防止术后反弹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关键
60岁的李园刚刚退休,他戴着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实际上,他的两只眼睛原本是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分别达到了1200度和1400度,曾经戴着厚厚的“啤酒瓶底”。因为眼镜太厚甚至影响到了开车,2005年,他接受了激光治疗近视手术。
“刚做好的时候,两只眼睛的度数都有大幅下降,只有两三百度,当时我换了一副度数很低的眼镜,感觉还挺好的。手术后近视度数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因为我每天趴在电脑前,又不注意休息,近视度数后来就慢慢回升了。”老李说,手术后他曾出现过视物炫光。“看车灯、路灯什么的,会有一圈圈的炫光,大概三四个月后,这种情况就消失了。另外,就是眼睛有些干涩,这种情况好像手术前不太明显。但是我也不确定,因为自己每天网上时间很长,也可能是上网或者年纪大了引起的。”
对这种手术,老李的总体感觉是“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杭州明视康眼科负责人郑历说,像老李这样高度近视的人,接受了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后,确实可能会出现近视反弹,这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用眼习惯都有关系。郑历从1995年开始从事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经他治疗的近视患者已经七八万例。他强调:“不管是否接受过激光手术,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过度用眼,保持清洁卫生,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发展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谁都想保持这窗户的明净透亮。角膜手术,满足了近视患者摘掉眼镜或者减轻近视程度的需求。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并整合了一些专业网站的知识,希望能帮助读者梳理了解这类手术。
角膜手术,最早开展的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简称RK,上世纪40年代在前苏联问世。简单讲,就是用钻石刀放射状切开角膜表面,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这种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较高,目前已被淘汰。
这之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登场,手术不再是钻石刀,而是准分子激光。切割工具的改变,带来了手术质的飞跃。
先来说说什么是“准分子激光”,之所以称为准分子,是因为它不是稳定的分子,在激光混合气体受到外来能量的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及化学反应中形成,但转瞬即逝,寿命仅为几十毫微秒。
准分子激光作用于角膜组织时,能精确消融眼角膜预计去除的部分,达到对角膜的重塑目的,而不损伤周围组织。而且它的波长短,不会穿透眼角膜,因此对于眼球内部的组织也没有不良作用。
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最早引进“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简称PRK。PRK利用准分子激光的特性直接对角膜光学区进行切削。有资料称,这种手术设备及操作较简单,成本较低,但病人术后眼痛剧烈,视力恢复较慢,因此渐渐失去市场。
手术方案继续改进,催生了目前主流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LASIK。这种手术,用角膜板层刀切开薄薄的一层角膜,形成一个带蒂的角膜瓣,掀开角膜瓣后,根据所需调整的度数,用激光准确的将角膜去除一部分,之后再将掀开的角膜瓣盖回。因为有角膜瓣这个保护层,术后反应小,病人疼痛轻,视力恢复也较快。
在LASIK基础上,又出现了“飞秒LASIK”。LASIK使用机械刀片切割角膜瓣,切割时有一定误差。而飞秒LASIK实现了无刀手术,是眼科激光手术中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切”的定义。
飞秒,是时间单位,1飞秒是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飞秒激光是一种周期可以用飞秒计算的超强超短脉冲激光,具有快速和高分辨率的特性。飞秒激光用于LASIK手术中制作角膜瓣,精确性非常高,也更加安全可靠。这种技术目前在发达国家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全面采用,并仍在进一步发展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