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佳友民情快车”栏目已满百期。从今天起,本栏目推出“惠农强村”系列报道,反映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诉求,通过记者的深入走访,了解农民的所求所盼,推动各方力量帮助农民朋友解疑释惑,敬请垂注。
浙江日报余姚2月21日电 网友“未来木卫二”日前给《浙江日报》发来微博:陆埠镇宋岙自然村位于余姚市饮用水第一大水库陆埠水库的上游,没有工业,全是自然生态,是余姚市境内难得的又与浙江日报有深厚渊源的村庄。村子打算利用天然优势,发展农家乐、高山果蔬及度假休闲旅游。竹筒酒和竹林休闲内容一直在研发之中,希望浙江日报能与村里再续情缘,友谊之树一直繁盛下去。
小山村与浙江日报有着什么样的渊源?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村?等等问题一直是记者所牵挂的。连日来,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多次走进这个小山村,倾听村民的心声和期盼。
山村曾因竹鼎盛
宋岙村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从余姚市区出发,车子行驶20多公里,只见山岙里重峦叠嶂,山坡上片片竹海在风中飘漾,发出“沙沙沙”的声音。竹林掩映下,用黑石堆砌成墙的木屋一幢挨着一幢,宋岙村在一片翠绿中静谧得像一个古村落。
宋岙自然村所在的洪山行政村,村支书方家龙告诉我们,年轻人大都出门去了,原本有678位村民,现在居住的只有两三百人。“别看现在村里没有什么生气,可是在三十年前,却是‘明星村’。”方家龙话锋一转,听得出,小山村有着让每个村民为之骄傲的历史。
“1980年10月,宋岙村第二生产队在全省率先实行队有户管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出现了户户管山、人人爱竹的新气象,社员们手拿锄头,深翻一尺,精心养护,一年后,竹山就郁郁葱葱了。让我们高兴的是,竹子培育好了,一年四季都出竹笋。”方家龙介绍,每年12月底到1月底可挖冬笋,3月开始到5月挖春笋,6月到11月挖鞭笋。那一年,他家4亩竹林纯收入高达500元。
“那时候,村里的庭院就是竹制品加工厂,有的在扎扫帚,有的在做竹椅,有的在编竹,走进每家每户,映入眼帘的是竹门、竹篮、竹床、竹椅,人们用的是竹,吃的也是竹。”老人回忆说。上世纪90年中期,是村竹经济的鼎盛时期,平均户均毛竹年收入达12000元。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我们村的改革成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还上了1981年10月7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呢。”方家龙拿出了至今还保存着的泛黄报纸。
竹经济越“嚼”越没味
记者到村里时,今年59岁的方家国刚从竹山挖笋回来,手里拎着一只竹簸箕,里面装着七八根还带着泥土的小冬笋。方家国告诉我们,这些冬笋是他花了2个小时才挖出来的,现在竹笋的产量低。
“近年来,年轻一代都外出打工赚钱,竹林缺乏有效管理,产量越来越低。”方家国说。“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也是打工大军中的一员。”方家国回忆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陆埠镇里办起了多家企业,方家国算了算,仅靠竹林的收入已供不起2个儿子的大学学费,夫妻俩只好放弃竹山,到企业打工。
5年前,方家国等儿子大学毕业工作后,夫妻俩才回到了村里,重新经营自己的竹山。这几年主要的收入靠卖笋。
“由于竹山缺乏管理很多年,毛竹没有以前粗壮葱郁了,像一个没有营养的孩子,又黄又瘦。”回想起刚回村的情景,方家国有些伤心,“经过这几年的精心管护,虽然竹林又有了生机,但也碰到了许多新的问题。”
“由于竹林不通公路,多年来,砍了毛竹、挖了竹笋后,都是肩挑背扛好几公里。现在村里的劳动力少,人工费涨得很高,利润极薄,很多毛竹都枯死在山上。”
“以前,扎扫帚、做竹椅、编竹席的手艺人都上了年纪,力不从心了,这些传统手工艺也许将失传在下一代了。”
最近,令方家国担忧的消息又传来,离村里不远的镇上,两家仅有的“水煮笋”加工厂为响应市里生态环境建设的号召,目前正准备搬迁。一个月后,是春笋大量上市的季节,到那时,春笋销售将成为大问题。
自驾游客引起骚动
这几天,也有让方家国高兴的事。春节,儿子方建勇在网上“晒”出家乡竹林的美景后,十来个自驾游的游客慕名前来。方建勇给游客安排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上山“淘”笋。游客体验新鲜的农事活动后流连忘返,在方家国家里吃住好几天,这让方家国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利用竹林生态优势,发展农家乐。
这个主意引起了村两委的重视,今天下午,支书方家龙召集大伙开了个碰头会,研究下一步宋岙村的发展。
“三十年前,我们村因竹而鼎盛,现在我们是否可以再因竹崛起呢?”方建勇说,“我们村竹海飘漾,风光无限,发展旅游,发展农家乐是个方向。”
“我们要多条腿走路,能否采取措施吸引竹制品深加工企业入驻,让村民不再卖笋难、卖竹难,提高竹子的附加值。”方家龙说。“但目前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项目缺经验、缺资金、缺人才。”碰头会最后变成了“无头会”,大家集体陷入了沉思。
卖竹还是卖风景?
“我们村生态环境很好,发展旅游是有基础的。”方建勇说,宋岙村与四明山景区只有一山之隔,一条明清古道一头连着村庄,一头连着四明山,作为四明山的延伸景观,宋岙村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
在他的引领下,记者登上了村子后面的山岗。方建勇介绍,脚下的这座山属于四明山脉,远望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四明山景区。
“宋岙村不仅靠近大景区,而且风光秀美。”方建勇说,在宋岙村的“脚下”就是余姚的饮用水源——陆埠水库,作为上游的宋岙自然就山清水秀。
“宋岙村还是革命先烈朱洪山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在村口还屹立着朱洪山烈士墓,目前是余姚市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一边是风景独好,一边是丰富的竹资源。大力发展毛竹产业成了村支书等年长者的设想。“俗话说,靠山吃山,我们村有450亩竹林,有着吃不完的竹子。”方家龙书记指着面前的片片竹海说,“一方面可以发展传统的竹制品加工企业,我们村三十年前曾经有个竹编厂,现在村子里上了45岁的人都会竹编手艺。另一方面可以吸引附加值高的竹制品科技产业,例如竹纤维等。”
研究生的“富民计划”
2月19日,小山村里响起了喜庆的鞭炮声,原来,今天是方建勇结婚的大喜日子,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看热闹,围着洞房闹,今年80多岁的方自强说,好几年村里都没这样热闹过。
“山村要发展,缺了带头人,我想以后扎根家乡,重振山村经济,所以我把婚礼也‘搬’回家,先让山村热闹一下。”方建勇说。
今年35岁的方建勇是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这位数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恋”上了山村经济的发展。
“在我的设想中,以后宋岙村应该是个竹海森林环绕的山村公园,是市民旅游休闲的天堂。”方建勇慢慢展开了他筹备了2年的山村“富民图”:在水曲鸟鸣中,缘溪石径穿梭着来访的游客,公路上则车来车往,清清溪流从三重叠泉而下,美丽的迎客瀑边水车翻转在打手工年糕。攀过百步阶、穿过一段小竹林,村子里的木石民居小红灯笼垂挂,商肆繁忙,人影踵肩。
春天游客挖春笋、看油菜花、采新茶,夏天采高山果子、食高山果蔬、挖鞭笋、烧烤、嬉水,秋天看梯田美景、摘四明野果,冬天还可以赏雪品尝村民自酿的美酒,山顶茶园的竹楼露营静心静谧,四明群山的美景尽收眼底,农家乐生意兴隆。临走了,游客还要带上村民的竹工艺品和土特产。
这一切在合作社的统一运营下,方建勇说,目前他在筹建一个合作社,从景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到农产品生产与营销的整合,都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企业运营模式。到时,山村发展好了,村民的收入超过了镇里的居民,年轻人也回村创业了。未来,山村新经济前景一片光明。
到底是卖竹好,还是卖风景好?小山村该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方建勇的发展蓝图是否能实现?本报希望有识之士为该村出谋划策,找出一条科学持续发展之路。
声音
网友“君君”:多发展一些世外桃源般的山村公园,少一点工业污染吧。要是在山村公园里能拥有一幢房子,然后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那才是无与伦比。期望这一天的到来。
网友“山水宁波”:对逝去的过去充满怀念:小时候的感觉已不再,满院子的邻居,满屋的老少,满山的人们,已成梦境。这么多年,大家太明白了!还能再拖吗?还能再穷吗?
网友“JASON”:偏远山区的乡村建设现正逐步加快、农村面貌已得到改善,但这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加油吧,宋岙。
网友“杠头”:过完年还真不想出去了,今天回来这一趟让我更不想离开,我舍不得离开老家,离开我的亲人。只是越穷的村越难改变,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多关注穷村的发展。也希望穷村的老百姓们也能奋发图强,早日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
网友“海底捞月”:乡村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需要给外出务工的农民创造更多回乡就业、创业的条件和空间,这样良性的发展才会给乡村注入长久不衰的活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