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桐庐2月27日电 “阿公、阿婆,请收好这张服务卡,上面有我的电话,有什么事尽管打给我。”今天上午,在桐庐县百江镇双坞村,百江镇副镇长叶爱军给“空巢老人”赖生荣、李美月夫妇送上一张“基层走亲”联系服务卡,这是他本月递送出去的第10张服务卡,卡上不仅贴有叶爱军的照片,还详细地填写着他的岗位职责与联系方式。
2月中旬,桐庐启动新一轮“进村入企”活动,全县31名县领导、510名县管干部都要和叶爱军一样,深入全县183个行政村、16个社区和规模以上企业及部分小微企业发放服务卡。以“服务卡”为载体,桐庐县各县级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干部通过集中走访,深入全县每村每户,做到民声在一线倾听、难题在一线破解、感情在一线融洽、成效在一线检验。
小小卡片解民忧
桐庐县发放的服务卡,由两部分组成:一张由走访干部填写,详细记录着被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所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群众诉求解决的进展情况。另一张制作成名片样式,直接发放到被访群众手中,当被访群众遇到困难,可以根据服务卡上印制的联系方式,直接与走访干部沟通、反映情况。
小小服务卡,解决了一批百姓期盼的民生问题。
桐庐县江南镇凤鸣村村民徐松言,在江苏常州做了10年蔬菜生意后,又回桐庐开了13年饭店。四年前,徐松言改行,投资上百万元承包了500多亩土地,在凤鸣村办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
蔬菜种起来了,销路却成了问题,眼看菜地里的包心菜,就要变成“伤心菜”。县农办副主任徐江宏走访中得知情况后,在服务卡上清楚地记录下:“蔬菜种植大户,起步时间不长,但势头良好。蔬菜愁销,发展信心不足,急需帮助。”
此后,他和县农办工作人员一起带着5吨化肥专程赶到徐松言家,鼓励他树立信心。在徐江宏的牵线搭桥下,杭州的餐饮企业“外婆家”有意向与徐松言签订蔬菜供货协议。“一天就要供应两吨蔬菜,一年下来,保守估计就能有六七十万元的收益。”
徐松言说,农办就是他的“娘家”。凭借走访干部发放的服务卡,徐松言不断和“娘家人”沟通联系,在县农办的鼓励下,徐松言还打算搭建大棚,专门种植反季节蔬菜。
群众诉求新渠道
此次桐庐干部走村入户发放服务卡,还特别针对当地的特困家庭、种养殖大户、空巢老人和信访隔阂户等特殊群体。这些人群拿到服务卡,就有了新的诉求表达渠道。
42岁的百江镇东辉村村民吴桂英就是凭借服务卡,解开了一直缠绕在心中的疙瘩。
吴桂英一家六口,丈夫务工时切断了三根手指。她一个人既要伺候公婆,又要照顾两个小孩。丈夫在外打工挣钱有限,主要靠她在村里来料加工点组装铅笔、圆珠笔补贴家用。
去年,村里征去了吴桂英家的菜园以拓宽村道,但她家门前的路却始终没有修起来。
“别家门口都拓宽到3米了,我们这几户门前的路还是1.7米宽。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到沟渠中去。”吴桂英说,因为家门前的路太窄,每次工厂运来制笔的原材料,货车都不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为了卸货,她只好借来三轮车,一点点拉回家。
“我关节不好,拉三轮车很吃力。”为了修好门前的这条路,吴桂英多次找村里协商,心中存有怨言。
百江镇副镇长柯建萍到东辉村走访,她不仅记录下吴桂英反映的问题,还给她发放了服务卡。吴桂英多次打电话与柯副镇长沟通交流。柯建萍不仅帮助解决了吴家门前的道路与行车安全问题,还帮助吴桂英的婆婆拍了证件照、办理了老年卡。
“柯镇长真心实意为我们全家办事,现在她还常常主动给我打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吴桂英说,她喜欢领导干部这样面对面解决问题。
而在不远的双坞村,今年78岁的赖生荣老人,一看到走访干部叶爱军,就连连说:“我们不要东西,钱够花。”原来,他老伴李美月瘫痪在床,儿子女儿都不在身边,叶爱军每次来访,都要送些钱和食品。老人说,接过叶爱军递过来的服务卡,知道有困难可以直接打电话找他,心里特别踏实。
干部亲民有标尺
领导干部带着服务卡下基层,更为确保走访不走形式。
桐庐县“基层走亲”办公室工作人员蓝智伟说,每名走访干部都被要求详尽填写服务卡内容,县委组织部会不定期进行抽查,并将此项内容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从服务卡的内容上看,广大干部不仅要详细登记走访户的基本情况、意见诉求,还要填写解决落实的计划、进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每位干部在走访过程中,要更深入地和老百姓进行交谈。”蓝智伟说,以走访一户农家为例,走访干部要完成服务卡表格填写,就必须和农民交朋友,了解他们一家的人口、收入、从业等各项情况,与群众建立长期的联系。
据悉,桐庐县要求机关部门县管干部每个月进村入户访民情不少于1次,每次走访群众不少于5户。乡镇街道干部每人每月入户访民情不少于2次,每次走访群众不少于10户。以服务卡为载体,实现干部全年走访、联系、服务农户(企业)的全覆盖。
“只有多接地气,决策才有底气;只有了解民意,工作才能顺应民心。”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桐庐县共走访慰问群众3万多户、企业1200多家,发放联系服务卡3万余张,听取意见3216条,已办理实事1725件。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