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化,区域由“单极突进”向“多轮驱动”转变,城乡从“二元结构”向“工农互助”迈进,社会从“平安浙江”向“和谐浙江”过渡。
如果单论GDP增长速度,2011年的浙江并无亮色——2011年全国GDP比上年增长9.2%,而浙江,只有9%。浙江GDP增长多年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再看另两组数据,人们对浙江经济发展会有新的体悟:
2011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81%、2.55%、3.15%——浙江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居全国前列。
2011年,浙江城乡居民纯收入再创新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增幅达15.6%,为1997年以来最高,已连续27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自2001年以来连续第十一年位居全国前列。
“两降一增”说明了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这样评价:浙江的GDP发展质量位列北京和上海之后,排在全国省区第三位。浙江经济正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化。
确实,浙江力求“由里往外美”。
由“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创新使活力增强;由“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高端让效益翻番
“草根”起家的民营经济,占浙江经济总量的70%。这种“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块状经济”,曾创造过诸多奇迹:嵊州年产领带3亿多条,诸暨大唐镇年产袜子75亿双……
不过,奇迹背后,也有诸多苦涩:从业者众,耗能者巨,然产量庞大利润微小。粗放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2007年底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浙江首当其冲,绍兴最大的几家企业相继停工,杭州、宁波首次出现经济指标全面下滑……
不独如此,人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温州市平阳县,皮革产业让母亲河鳌江成为全省最劣质的水系,酱汤般冒着臭味的河水让沿河的居民不得不搬迁……
“哪怕牺牲再大的眼前利益,也要引导企业节能减排,促动产业转型升级。”浙江省委、省政府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2007年6月,推出“两创”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吹响了向“低、小、散”诀别的进军号;2008年9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把“推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正当全省齐心力促转型的关键时刻,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6.1%,而浙江只有3.4%。
是为了面子、先保住GDP增长,还是继续推动转型升级?浙江没有丝毫的犹豫。在省里的两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旗帜鲜明地指出:“困境中更要咬定转型升级!复原传统增长方式,即使暂时保住了经济指标,今后仍然躲不过发展难关。”
转型升级的攻坚战打响了。2010年开始,绍兴县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一律贴上封条。有“南方五金城”之称的诸暨市店口镇,政府顶着“砸了店口人饭碗”的舆论压力,毅然关停了1304只土炉。
“退,是为了进;关停,是为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对浙江民营企业来说,压力不仅来自减排目标,还来自于原有的优势逐渐丧失,附加值低、成本低、价格低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浙江省省长夏宝龙坦言。
怎么办?从创新到创意,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浙江开始谋求经济结构的质变。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纳米、新能源、生物医药成为浙江企业家眼里的新宠。
“不创新,企业就没办法生存下去。众多浙江企业正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型。”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告诉记者:仅2010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就达121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830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三位。
“贴牌”生产让浙江的产业长期以来一直蜷缩在价值链的底端。创新,让“浙江制造”升级为“浙江创造”,浙江产业由此攀向价值链的高端。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