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4日讯 近日,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今后中小学在选用教辅材料时,一门学科每个版本将只选择一套供学生选用。昨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相关部门的“良苦用心”,部分家长并不领情,有人还直呼这个教辅书“限购令”很可能不管用。
A.家长头疼
学生喊累
金华市区刘先生开学初给读初二的女儿买了几本数学课外辅导用书,他发现开学至今,女儿平时根本没翻过。刘先生问女儿为什么不看,女儿回答“没时间”。
刘先生检查了一下女儿的书包,每门课除了配备课堂作业、同步练习外,还另有其他辅导用书。女儿告诉父亲,这些都是学校发的,她每天光做作业就够忙了,哪还有时间看课外辅导书?
刘先生说,他给女儿挑的课外辅导书,要么是名校、名师挂牌主编,要么看起来是很权威的主编机构推出的“状元学习方案”,挑了又挑,花了大半天时间。
对于一科一套教辅书的“限购令”,刘先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只学习教科书上的内容,女儿成绩很难拔尖,应付考试还是题海战术有效,只有题目做得多了,熟能生巧,才有可能考得过别人。
记者发现,刘先生的看法在家长中很有代表性。购买教辅书,除了出于学生自愿和老师推荐外,其中不乏家长的要求。有家长说,他把这些教辅书买给孩子看,等于给孩子请了个“不说话的老师”。也有家长感叹,教辅书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给孩子选购教辅书成了令人头疼的事情。
素质教育和“减负”口号喊了多年,学生的书包依然沉重:书包中除了课本,更多的就是教辅书。周六、周日两天,记者在市区多家书店看到,许多家长和学生在购买教辅书。书店工作人员表示,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买教辅书一般一买就是好几本。
B.教辅书市场乱象丛生
近年来,教辅图书市场混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辅书印量大、成本低、利润高,是块诱人的大蛋糕,不少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照理说,教辅读物编写者应该是懂教育的行家,然而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剪剪贴贴、东拼西凑等手段,照抄、照搬别人现成的内容,教辅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容“炒冷饭”、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精品少之又少。这些教辅书用买来的书号披上了合法外衣,导致教辅读物市场良莠不齐。最近,就有业内人士曝出了“教辅书三天编一本”的内幕。更让人忧虑的是,教辅书出版后,采取“高定价低折扣”的办法推销征订,形成一条腐败利益链,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据统计,2011年,全国出版物销售总额为1456.39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教辅为878.7亿元,占销售总额的60.38%。全国500多家出版社,80%以上涉足教辅书出版,其中大多由非教育类出版社出版。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吴惠强说,对于教辅材料使用,市教育局早有严格规定,每学期都会公布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严禁学校和老师向学生统一收费征订各种教辅材料。不过他承认,教辅书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治理。教辅书毕竟是“辅”,课本才是“本”。他希望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一味给孩子“加餐”,从而加重孩子课业负担;学生和家长对教辅图书的判断能力毕竟有限,挑选教辅书之前,家长最好能和老师沟通一下,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由老师推荐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辅用书;作为学校和老师,应从减负的角度,加强对教辅读物进学校的控制,同时也应该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积极引导。
C.教辅书
“限购令”
管用吗?
对于教辅“限购令”的出台,有家长表示,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细则,教辅“限购令”实际上不一定行得通,教辅市场乱象治理不可能见效。
金华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苏华表示,规范教辅图书市场,关键要从源头抓起。如出版管理部门对教辅出版单位进行资质认定,教育部门应对教辅读物进行审定,加大对教辅读物的质量检查力度,同时对发行市场中不规范行为进行打击,这样才能减少无序竞争,提高教辅读物质量水平。他认为,教辅书一个学科只选择一套的规定出台后,下一步教育行政部门和出版管理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细化的实施方案。
记者注意到,《通知》除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外,还明确规定,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辅助资源,免费提供使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一些学校组织开发本校教辅资料,不少家长充满了期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