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百天桥曾是很多年轻人轧马路必去的地点。徐晖 摄
浙江在线04月09日讯
如同四年前,K155公交车停开,杭州人旖旎地把它想象成“kiss”车,生出千般缠绵,随着延安路综合整治工程的深入,原定于清明小长假一过就要拆的延安路庆春路口的解百天桥也进入了倒计时。
目前施工方正在与交通部门进行对接,据说,拆除工程将在半夜启动,尽可能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解百天桥,建成于1993年,曾是华东地区最大跨度钢箱梁结构城市天桥。而重建的解百天桥将改“工”字型为“口”字型,于今年国庆前亮相。
过去的19年,正是杭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年代,处于杭州市中心的解百天桥,承载了这个城市和人们的太多记忆。
这两天,不少人在桥上留影,背景是繁华的延安路,因为施工,颇有点滚滚红尘的意味。
姑且,让我们的情绪,如同这个季节的雨水,再泛滥一次吧。
最大手笔:解百斥资53万元冠名
大凡新杭州人,初识解百天桥时,脑海里总会闪过这个念头:为什么解百天桥不在解放路口?
个中典故,且听道来。
1993年11月20日,钱江晚报头版左下角有一条新闻《“解百天桥”上午启用》。报道中说,“杭州解放路百货商店花53万元巨款购买这座桥名,这在我省商业企业属首创”。
据解百相关负责人回忆,其实真实情况并不像当时有些媒体报道的“企业竞相拍卖”。在那个工资只有三四百元的年代,这个价码估计也不会有争相竞拍的场景。实际上是杭州市有关部门主动与解百沟通,希望解百能够以有偿冠名这样一种方式来支持市政建设。
解百方面则考虑到,支持市政是企业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而天桥地处闹市, 53万元“永久冠名权”也将持续扩大商业影响。当时的解百,在全省百货业界属于绝对老大,年销售额已经迈上8亿元。
杭州大厦和银泰百货的异军突起,那是后话了。
翻阅当年钱报,“解百天桥启用”的新闻旁边是《“特丽雅”听取消费者建议》,这个当年风靡一时、以简洁和优雅著称的女鞋品牌,如今也已成追忆。
最大争议:晃动,行走天桥如同云端漫步
这座“工”字型结构的天桥,连接着龙翔桥一带的小商品市场和新华书店,距离环城西路和西湖也不过数百米,地处繁华中心,客流不断。
在近二十年里,尤其是2000年以后,每逢小长假,常有“解百天桥上行人拥挤”的图片见诸报端。
正是在这样的高负荷运行中,围绕解百天桥最大的争议——“天桥会摇晃”的传言在江湖上逐渐生成。
当时有人这般描述行走桥上的感觉:刚上桥,扶着铁质扶栏稍有震感,震动有规律;行至天桥中间,脚下开始有晃动感;如果正好有几辆公交车从底下经过,那晃动感就更明显了。
2005年,为确认天桥安全状况,管理单位下城区城管办委托了杭州华东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对天桥做了全面的安全技术检测。检测历时3个夜晚,检测时天桥全面禁止行人通行。
检测结果随后公布:天桥无恙。天桥之所以晃动,原因是因为解百天桥的自振频率偏低,从而影响天桥的舒适感,路人才会感觉到比较严重的晃动感。
既然没有危险,摇晃感就变成了刺激和浪漫。小年轻们轧马路,都喜欢去天桥上“轧一脚”。
在解百天桥将拆除重建的消息传出后,不断有人在网络上回忆,那种“漫步云端的感觉也蛮好”。连对解百天桥的称呼也成了最时髦的追忆体——“那些年,我们一起晃过的解百天桥”。
温暖记忆:“延龄坊”里的青葱岁月
40年前,在杭州的蓝天下,延安路上长生路和法院路交界的一角,街边梧桐叶蓊郁,遮天蔽日。正对着延安路边的新丰小吃店,有一个叫做“延龄坊”的弄堂住宅区,弄堂两侧的粉墙黛瓦里,住着几十户老杭州。
1993年,随着解百天桥的建设,“延龄坊”不复存在。
2008年,有人想起了年少时在“延龄坊”的幸福时光:夏天分食井中的西瓜,一起溜进老医学院的解剖室,一起练功做演员梦……
当60岁的周若虹在博客上抒发“延龄坊”情绪时,远在美国的丁可乐则建了一个虚拟的坊巷——情系延龄坊网站,邀请当年住过这里的人,都来畅谈过去的点点滴滴。
此事一经报道,放大了人们对老杭州的怀念。其实,怀念老底子杭州的里弄生活,不如说怀念没有高楼大厦相互隔阂的人心距离,以及自己的青葱岁月。
桥上桥下:那些来来往往的故事
延龄坊消失了;天桥不远处曾号称“西湖边第一高楼”的浙大湖滨校区主教学楼倒下了;工联大厦拆除了;龙翔里的商户换了一茬又一茬;每天经过天桥上下班的人们从青年迈入了中年,当年专门上桥体验摇晃的学生如今早已飘散在世界各地……
而天桥依旧。
在解百天桥靠近明珠小百货的人行道口,有一个弹土琵琶的老人。曲声不高不低,还算流畅,他已经在这里十年,他说生意好的日子,一天能有百元进账。靠卖艺乞讨,他要养活另一个老人和小孩。
环卫工人徐大姐,扫桥十多年。她说:桥上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有人在这乞讨卖艺,有人在这拍照留影,也有人在这表白求爱,“这座桥有说不清的故事……”
2007年5月9日,解百天桥上摆满了摄像机、监视器、反光板等各种器材,许多工作人员跑来跑去,天桥成了露天片场,演员中有当时走红的超女厉娜,引来路人围观。
陈师傅,35岁,2001年来杭。这11年来,一直在解百天桥下摆水果饮料摊。“这是我来到杭州每天都要看到的一座桥,我看着它人来人往,也看着它因为年岁渐长而与周围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要拆了,却有点舍不得。”
在明珠小百货专做手机贴膜的张大姐说,“我们也不年轻了,天桥也该新建一下了,天桥造好,地铁通车,我们的生意就会很好很好。”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