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民质疑“增绿行动”的新闻昨天有最新进展,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城市园林局18日在青岛政务网刊登《关于我市植树增绿工作有关情况的答复》,对“植树增绿”行动忽视前期宣传和沟通工作,对市民和网友提出的问题回应不够及时等问题,深表歉意。同日,青岛市召开了座谈会,就“植树增绿”行动进一步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青岛市副市长王建祥表示要虚心听取意见,认真纠正偏差,对于社会舆论的监督要认真对待、及时回应。这些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某些深层次的问题,恐怕不是一纸道歉所能解决的。
青岛80后女孩潘琦,在给青岛有关部门打电话了解“增绿行动”相关事宜时,市长电话12345让她问市建委,市建委让她去找市园林局某个处……潘琦感到,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的语气中常常带着警惕。“你要干什么?”“你问这些干什么?”
照理说,工作人员只有回答疑问的责任,没有追问动机的权力。不回答疑问,是失职;追问动机,一是不尊重,二是越权。但是,工作人员显然不具备这些基本的理念与规范。他们的内心,只剩下“警惕性”了。
什么人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不怀好意的,居心叵测的人,对我有害,或者可能对我有害的人,总之,我们无法信任的人,都在需要警惕、防范之列。一接到民众质疑政府行为的电话,首先把对方当作防范的对象,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一般来说,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等级森严的、缺乏民主气氛的环境里,不同意见很少有发声的机会,其中成员习惯于“一言堂”,一旦外界有不同声音通过某个缝隙进入这个体系,自然会引起排异反应,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的“警惕”,其实是对不同声音的不习惯、不适应的本能反应。在这样的环境里,对和错的评判标准,往往是权力的大小,潘琦以为自己只是在质疑“增绿行动”,但是,在接电话的“有关部门”看来,潘琦的质疑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这种威胁是根本性的,因而是需要“警惕”、防范的。
“你要干什么?”“你问这些干什么?”,表面看是权力的傲慢,内里其实是不自信。有自信就不用怕别人质疑,就能不慌不忙面对质疑。越是不自信就越害怕别人质疑,不会把质疑看作是对我的帮助,而是和我过不去。这种心理支配下,就容易把民众看成是对立的力量,这种潜在的对民众的不信任,往往就导致不须有的防范和警惕。
不少人,或多或少,都从一些工作人员的举止言谈中感受过这种警惕性、防范心,感受到政府部门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一些社会矛盾相对较少,比较和缓的地方,政府部门往往比较愿意听取民众的批评意见。政府部门和民众之间的距离越小,社会的管理成本就越低,社会的和谐度就越高。如果青岛市有关领导、青岛的各个政府部门,能以改进“增绿行动”为起点,深化认识,在价值观上有一个转变,那么,“增绿”就可能不仅仅是街道,还有人心。
- 陈一舟:质疑推动进步
- 正是种树养花好季节 盘点台州花卉市场"当家花旦"
- 东海前哨某营官兵荒岛种树57年 造林1100多亩
- 温州市六部门联合倡议认种树木 美化家园环境
- 宁波170万株珍贵树种树苗四年里种到1700个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