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定海区小沙镇庙桥社区的傅先生:我想申请用宅基地来建房,可是我的户口所在地的庙桥社区不能批,自己出生地的光华社区也不能批。傅先生的户口明明还在小沙,为什么申请建房会两头落空?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想建房,涉及的两个社区都不能批
傅先生原是光明村(现属于光华社区)村民,1993年,他从原来的村搬了出来,在小沙镇中心地段买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子。1995年后,傅先生发现自己的户口被挂在了庙桥居委会(现属于庙桥社区)处。
因为孩子读书需要,傅先生后来在定海买了一套商品房。现在,傅先生和妻子在小沙菜场附近开了个副食品店,原来30平方米的房子做了仓库。为了做生意并兼顾孩子,夫妻俩每天早晚奔波在小沙和定海之间。
傅先生在村里的老房子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属于傅先生一家三口连同父母和弟弟一家三口共8人所有,并都已经分户,自己的情况符合审批建房条件。为此,他也想申请一个宅基地,在小沙建房后,就不用来回奔波了。
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农村村民建造住宅用地,应当向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傅先生就此向自己户口所在地的庙桥社区提出申请,但社区认为,宅基地审批需要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意。傅先生的户口虽已迁入,但他自身并不属于本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没履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等义务,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别村人,所以不能批。随后,他又向光华社区提出申请,同样也不能批,因为他的户口不在社区。
傅先生犯了愁:“那么我的宅基地应向谁申批?”
不能批的原因是户口被迁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不只是傅先生在审批宅基地中遇到了困难,在小沙镇,还有许多村民因户口从原来的村被迁到庙桥,现在想批宅基地都遭遇两头无门。“究其原因,这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据小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1995年,为加快推进小集镇建设进程以及成立居委会的需要,小沙镇涉及青岙、光明、海丰、新光等12个村可申请宅基地的村民被统一规划到集镇区建房,并将行政户口统一纳入到庙桥居委会管理。户口被迁的这类群体涉及到小沙镇的4个社区,共204户607名村民。
据庙桥社区党委书记张忠昌介绍,傅先生的户口也是在那时被迁入到庙桥居委会的。 2005年联村建社区时,庙桥居委会同陈光村、陆家村、海丰村等7个村合并成了现在的庙桥社区,光明村合并在了光华社区。光华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世伟说,当时,为了小集镇建设充实人口的需要,光华社区就有300余人的户口被迁到庙桥社区。
经过小沙镇摸底统计,这类群体的住房情况主要有4种:在庙桥居委会无房,在原村也无房的空挂户;在庙桥居委会无房,在原村有房;在庙桥居委会有房,原村的房子已经倒塌或者在原村无房;在庙桥居委会有房,在原村也有房。
户口返迁相关部门正在协商
这些户口被迁者除了审批宅基地难外,近些年来因为户口问题,各村涉及山林、土地征用等集体资产分配部分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村民要求将户口返回到原所在村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因小集镇房屋买卖频繁,也产生了一定的空挂户,给庙桥社区的管理造成了一定压力。
从去年开始,小沙镇政府对庙桥社区的户口迁入户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后,镇政府将这类群体的住房情况向定海区公安局、办证中心作了反映。
在今年的定海区人代会上,该问题作为议案被提交。之后,定海区公安分局多次到镇里进行协商调查。“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解决这部分群体的户口回迁问题,目前区公安分局与镇政府正在抓紧研究具体方案,也将组织小沙镇4个社区一起协商。”小沙镇相关负责人说。
- 嘉兴优先发展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炉
- 优先发展服务业 嘉兴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炉
- 嘉兴:新车降价 二手车市场提前步入淡季
- 上月嘉兴市PPI继续回落 下跌面进一步扩大
- 嘉兴小企业闯入伦敦奥运 为17国足球迷定制球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