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7日讯 东钱湖史家,南宋时出过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位丞相,四代两人封王,共有72个进士。
史嵩之官至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两淮四川京湖军马(两淮、四川、京湖是当时南宋三大军区,集中了南宋最精锐的部队)。
3月23日N3版,本报独家披露:宁波市考古队在余姚车厩五联村发掘出了史嵩之的墓,并发现了史嵩之本人的棺木和墓志铭。
墓地确定后,史嵩之的遗骨在金丝楠木的棺木中被发现。头骨保存完好,眼部还有少许组织,粉碎了民间“史嵩之为仇家割去首级”的传言。
昨天,史家后人将史嵩之遗骨移入一口仿制的棺木保存。
史嵩之遗骨被移棺保存
记者了解到,文保部门发现了史嵩之的头骨,还有一些身体关节的碎骨——因风化严重,已无法区别是哪部分的。
民间传说,史嵩之死后,首级不翼而飞,家人就做了一个金头,放在了棺材里。这个谣言如今不攻而破。
在原棺边上,记者看到了两口仿制的棺木,大小和原先的棺木一样。
史家后人将丝绸被单等放进仿制的棺木中,然后将遗骨放了进去。
“头骨眼部还有组织残留,以江南的高湿度,简直是奇迹。”现场有人介绍,“这两幅棺木,一口是丞相的,一口是她夫人的,就是赵氏。”
记者了解到,将来余姚五联村将造一个丞相墓,这两口棺木都将放在那里,供后人瞻仰。
棺木有个盗洞,但没有腐烂
史嵩之的棺木,据“中国考古网”官方微博披露,长2.37米,宽0.7米,高0.92米,厚约0.1米。
记者昨天看到,这口棺木隐约还有少许赭红色。正前方有一个大洞——文保人员介绍,这是盗洞。盗洞周围一道道刮痕历历可见。
本报曾报道,史嵩之墓有好几个盗洞,其中一个就开在棺木上方3米处,通向一片竹林。当地村民估计,盗墓贼就是在竹林里挖出一个洞,穿过墓地和棺木正前方,进入棺内。
村民们说,当地一直传言,盗墓贼来过好几次,放话说这口棺木极好,棺内衣服都很整齐。
棺木质地为金丝楠木,价比黄金
在棺木内部,隐约还能看到一些泄露的水银。工作人员说,这是当年为防腐倒进去的。
记者敲了下棺木,感觉硬得像铁。
“这棺木约有1500斤重呢,”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据文保部门鉴定,这是金丝楠木的质地。“金丝楠木和黄金一样珍贵,是以克计算的。本来文保部门以为棺木肯定腐烂了,就预备了一个集装箱,但打开一看,结果保存得很好。”
此次发掘纠正了史书和传闻的不实之处
日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史嵩之夫妇墓的考古成果。
墓志铭记载和现场的考古勘察,进一步纠正了史书和民间传闻中的不实说法。墓志铭清楚地确定了史嵩之的生卒年月。他生于1189年,卒于1257年(宋宝祐五年),而不是《宋史》所记载的卒于宝祐四年。
有史料认为史嵩之是史浩之孙、史弥远之侄。但专家考证认为,史浩、史弥远与史嵩之为堂亲,“史嵩之为史诏四世孙,祖父为史渐,父亲为史弥忠,曾任资政殿大学士。”
民间传说,史嵩之死后,首级不翼而飞,家人就做了一个金头,放在了棺材里。如今这个谣言不攻自破。可以肯定的是,史嵩之生前就通过风水堪舆选好了墓地,并在墓前修建了祭祀寺庙——开寿寺。
在棺木中,专家发现了一枚玉佩——‘和合二仙’,雕刻得栩栩如生,也象征着家人和合。在墓中还发现了一个正方形与圆形相扣的镏金铜环,上面还留有一片略显黄色的丝织物品,专家推断这个铜环是衣物上的配饰。另外还发现了一批丝织品,数量大、规格高、种类丰富,部分织物为宁波地区首次发现。(本报曾独家报道)。
专家认为,史嵩之夫妇墓是宁波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官员级别最高的墓葬,具有明确的历史纪年,其发现对于研究南宋时期高等级官员的墓葬结构形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