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天天报
·更强更富更和谐 浙江再次扬帆驶向五年新征程
·从最美司机吴斌说开去 省党代表热议浙江价值观
·先锋性、凝聚力、精神气 党建是浙江发展的第一基石
·"三个浙江"、"三个强省"描绘未来五年美好发展蓝图
最新动态
·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赵洪祝同志简历
·夏宝龙同志简历
·李强同志简历
·任泽民同志简历
·王辉忠同志简历
·黄坤明同志简历
·葛慧君同志简历
图说党代会
大学生代表畅谈人生观言犹未尽
热烈鼓掌
珍贵留影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选举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省十三次党代会 > 媒体聚焦 正文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九:美丽乡村我的家

  村容整洁的诸暨市王家井镇凉风洞村。郭斌摄

  浙江日报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令人神往的乡村景象,是中国文化中理想家园的最高境界。

  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着其中的神韵:不仅宜居宜业,更是心灵归属。全省这块曾被视为发展的短板,通过美丽乡村行动,成为带动各地发展的活力阵地、新时期浙江人致富奔小康的全新起点。

  变化时时刻刻,惠民点点滴滴。

  早在2003年,我省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一以贯之地抓好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龙头的系列工程建设。人人动手洁净村庄,村村搭建平台展示特色,热情好客笑迎宾朋,享受政策收获幸福。

  2010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美丽乡村建设决策部署后,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按照《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要求,11个县(市、区)已成功建设第一批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6个县(市、区)已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扶持、组织保障等基础性工作。美丽乡村建设驶入快车道。

  世世代代种田为生的农民,开始“经营”村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简单的种地,也有了新内涵。生态农业、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这些新题目让大家耳目一新。除了种地,庭院经济、农家乐、来料加工业这些农村二三产业开始发展,农民的钱袋子一点点鼓了起来。今年上半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5232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36.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7.4%和32.4%。不少地方还通过推动规模经营、宅基地整理、村级留用地政策、异地发展物业经济等,探索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以人为本。普通村民的生活、未来,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公共文化、服务走入乡村,城乡边界逐渐模糊,生活在美丽乡村中的人,也有了不一样的面貌。

  大山深处,尚书屽村。茂林修竹,河道密布,宁静但不闭塞。互联网上招徕着客人,院落内经营着旅舍,屋后的竹林入了合作社年年分红,乡土的背景,现代化的生活,村里人的生活自然而优雅,充满机会。

  在安吉县皈山乡尚书屽村,我们找到了心目中的家园。

  她的故事,像一部清新隽永的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时刻,没有地动山摇的颠覆,在日常的点滴中改写着历史。

  在四位村民的口述中,我们听到了村舍之变、生活之变、理念之变,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重新定义着传统意义中的乡村生活,让我们看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破茧化蝶的真切实践。

  农妇江同魏:

  “我不再外出打工”

  在农妇江同魏眼里,变化从十年前修路开始。那一年,村里发动村民按照130元的人头费集资修路。这条路从省道延伸而来,穿村而过,最后通到安徽。

  “路修好了,村子才会跟着好起来。”江同魏说,最终,她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憧憬村干部描绘的远景,交齐了全家五口人该摊的费用,看着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

  事实上,村里许多人有着与江同魏相似的记忆。从2001年开始,安吉在全县范围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此后,柏油路、自来水、太阳能、黑瓦白墙、抽水马桶、电视电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改变着村里的犄角旮旯。

  江同魏的小家庭,也跟着一天天在变。2008年,江同魏家盖起了3层新楼房,欠了几万元债。本来江同魏打算继续外出打工,尽早还清债务。不过,村里的一次会议,让江同魏萌生了新想法。

  村里开会发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议有条件的村民可以开办农家乐。什么是美丽乡村,江同魏没想过,不过,在江同魏看来,办农家乐相当于在家里当保姆。想到家里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她动心了。跟着村里人去周边考察了几家农家乐后,江同魏觉得,农家乐还是很有希望的,便下定决心。

  于是,家里的新楼房刚盖好,就迎来了改建。每个客房都需要独立卫生间,屋顶架起了太阳能热水器……花了半年时间,村妇江同魏办起了尚书屽村的第一家农家乐,也迎来了村里的第一名外国客人。那是一家外资企业选择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开部门研讨会,德方高管也要参加,会在安吉的这个小村住上两天一夜。城里来的会务人员告诉江同魏,他们很喜欢村里的环境,但是农家乐的设备还需要改善,至少要增添一张双人大床,一套西餐餐具。

  外国人,对当时的村里人来说,是一个只在电视中出现过的概念。一个活生生的外国人要住到自己家里来,和自己同吃同住,这个念头,让江同魏很紧张。她说,自己和丈夫豁出去,赶到县城买了双人床,那床的尺寸比自己当年新婚的床还要宽。不锈钢的西餐餐具最终没有买到,江同魏找来了切蛋糕的塑料刀叉。外国客人来了,对她微笑、打招呼,还向她的农家乐竖起大拇指。在江同魏的生活中,有了让她骄傲的、可以对人诉说的特殊经历。

  支书李锡良:“我重新打量村庄”

  2008年,对于尚书屽村的村支书李锡良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元旦刚过,安吉县委作出决定,全力塑造“中国美丽乡村”新品牌。

  2月,全县召开万人动员大会,李锡良在台下听得激动万分。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值得抓住。

  回到村里,李锡良立即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如果能成为精品村,县里将根据情况给予300万元的资金,到时候村子就能发展起来了”。大家的热情都被鼓动了。

  然而,让村民始料未及的是,因为村子地理位置偏僻,尚书屽村并未被县里列入第一批“美丽乡村”创建村。

  机会转瞬即逝。村委班子经过商议,主动向乡政府再次请求申报。

  机会争取到了。村班子、老干部、村民组长、村民骨干共70多户,一起到外地参观、学习外面村庄好的建设经验。忙碌之余,美丽乡村在大家的脑海中终于有了模糊的概念。大家知道了,要成为美丽乡村,有36项考核指标,每个村都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千村一面。

  李锡良常常一个人走在村里。他来到村里的制高点状元山上,第一次重新审视尚书屽村的每一寸土地。山还是那座山,竹林还是那片竹林,312户1140个人5.94平方公里……村里的基本情况早已刻在李锡良心里,村民的面孔在脑海中无比清晰,但李锡良知道,自己必须重新定义这些熟知的东西。

  要说出村庄的特色,为村庄的发展做出一个长远的规划,这是李锡良过去从未想过的,他失眠了。李锡良头脑中的这场小小风暴,来自于将要发生的一场事关城乡公平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变革。

  这位村支书说,他后来想明白了:发展,不能仅靠现有的资源,还要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否则,将无以为继。

  尚书文化,是尚书屽村发掘的第一个文化品牌。600年前,村里出过一位礼部尚书,那是村里的一个传奇、一份骄傲,村名就源自与此。于是,李锡良请了村里七八位老人绕着全村,事无巨细回忆了一遍,把村里的山、水、民间故事等都挖掘出来,之后请专家过来定方案。文化展示馆、文化公园、“尚书花轿”大型表演队……村里的新鲜事越来越多。

  2008年年底,尚书屽村通过了精品村的36项考核指标的验收,成为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

  老农陈云贵:“我种了不结籽的向日葵”

  陈云贵从没有想过,自己这个土生土长的老农民,会在田里种下了只能看不能吃的向日葵。

  陈云贵说,是村支书先来找自己的,说他喜欢看报,对科技有兴趣,想和他讨论种植观赏向日葵的想法。对于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的村民们来说,种向日葵就是为了用来收葵花籽的,而观光向日葵只开花不结果,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几番讨论后,陈云贵决定先实验性地种植一下看看。

  陈云贵记得很清楚,2009年8月27日上午,自己特意去县里的农贸市场找种子,种子是在市场的一个角落里买到的,25元钱5斤。当天下午,陈云贵就在自家地里,洒下了第一捧种子。

  左盼右盼,10月中旬,向日葵终于开花了,花朵不大,花期也很短,但陈云贵和村干部们吃了颗定心丸,这种子能开花,于是决定在村里大规模种植。

  然而,要发动村民们改种向日葵,并不容易。村里先发动党员种花。2010年,村里50多位党员,每人在自家地里种植2亩向日葵。由于大家没有经验,花是种出来了,但高低不一,看上去良莠不齐。于是,村里决定分开种植,统一管理。通过土地流转,村里集中了300亩地。第二年,金秋时节,阳光下,300亩向日葵随风摇曳,是村里人不曾见过的风景,于是,旅游的学生、拍婚纱照的人,一拨拨地来了。

  从向日葵开始,村里人走上了经营村庄的道路。

  春有油菜花,秋有葵花节,冬天有尚书文化节,过年吃年猪饭、买特色年货。虽然还是那些山,那些田,但尚书屽村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村落了,它成为安吉第二个可以收取门票的村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个景区。

  村里找了广告公司给村里设计了统一的LOGO、特意做旧的黄褐色名片,印制了精美的宣传资料。在宣传单上,“弘扬尚书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几个大字格外打眼。屋门口,村里给每户人家统一设计的灯箱,沿着村道串成一片,闪闪发光。

  变化,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着。

  村民谢玲玲:“我做上了职业女性”

  村民谢玲玲的故事,就是一部美丽乡村版杜拉拉升职记。

  十几年前,谢玲玲从临镇的村子嫁到这儿。“当时被娘家人笑话,因为这里又穷又偏僻”。

  当了十几年的农村妇女,孩子大了,村子也变了。原本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下去,两年前的一次考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村里需要一个讲解员,为来村里的游客、考察人员讲解尚书文化、介绍村庄。“我就去考试了。讲解员是一个很能锻炼人心理素质的职业,过去,我在人前不愿说话,现在到台上也能发言了”。

  随着村里的发展,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办起了尚书休闲服务中心。一年后的第二次考试,谢玲玲应聘当上了中心主任,成了村里聘用的“职业女性”。

  谢玲玲发现,自己真是脱胎换骨了。除了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谢玲玲看了很多书。2011年,谢玲玲还去市旅游局规划处“挂职”,体验了一把“公务员”的生活。

  2011年3月,作为唯一一个来自美丽乡村的“农妇”,谢玲玲参加了县旅委组织的一个微博营销培训。在培训现场,培训师为每个人都开通了微博,这是谢玲玲第一次接触微博,她将微博取名为“尚书休闲村落”。

  她通过微博,向游客讲解村里状元山、老虎洞等景点,通过网络招徕游客、与媒体合作扩大村庄知名度、联络村民做好每一次接待工作。谢玲玲现在的生活,虽然还在村里,但早就超越了田野。

  “我感觉,自己成了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谢玲玲说。

  谢玲玲的故事还没结束,江同魏的老板娘生活也刚刚开始,村支书正在设计未来三年的规划。随着村庄的改变,村民们,都在寻找或适应自己的新位置。

  抉择时刻

  2008年的早春明媚灿烂。

  这一年的1月4日,元旦刚过,中共安吉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做出决定:抓好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全力塑造“中国美丽乡村”新品牌。

  安吉的万顷竹海似乎在无声地昭示着,这个山区县将要发生一场事关城乡公平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变革。

  计划甫出,安吉县、乡、村立即联动起来。当年,除了32个重点行政村以外,自主申报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的行政村还有79个。

  2008年1月15日,安吉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决议一致通过《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议》,决策者的意志由此转变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2008年2月28日,安吉县召开万人动员大会。“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成为安吉大地的最强旋律和安吉人民的最强心声。

  2008年,首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期间,安吉举办了全国小城镇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研讨会和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奖赛,形成了一批有益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好理念、好思路、好作品。

  2009年,安吉全面开展乡村风貌研究工作,制定出台《安吉乡村风貌特色研究——营造技术导则》,分层次、分类别指导村庄风貌营造。

  相关背景

  2003年以来,全省各地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到2010年底,全省60%以上的行政村得到较好整治, 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0%左右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45%左右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

  2010年,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重大决策,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2010年1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标志着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据此,浙江着力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

  2011年9月29日,全省“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现场会在桐庐召开。

  关键词

  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扩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升建设水平,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经济推进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