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5月30日电题: 从“比翼齐飞”到“共融共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浙江样本”
4月下旬,在浙江湖州市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重大采购合同签约仪式上,中海油金洲管道有限公司揽下2.5亿元“大单”。5年前,民企浙江金洲集团与中海油联合组建中海油金洲管道有限公司,成为中哈管线、中亚管线的主要供应商,这次签约是浙江民企与央企合作的又一成果。
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国企与民企比翼齐飞、共融共生,打造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生动样本。
兄弟比翼齐飞发展各领风骚
民营经济发展,国有经济就被蚕食了;国有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就被挤出——是近些年有人对国企与民企关系的认识。“浙江国企与民企是孪生兄弟,不存在你进我退的问题,而是共进退、同发展。”浙江省委党校教授吴锦良说。
浙江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来,放手发展非公经济,培育出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经济。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民企超过300万户。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0%以上的生产总值、60%左右外贸出口、约45%税收。浙江省国资委主任陈正兴说,浙江作为资源小省,国企基本不具备资源和市场垄断优势。浙江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呈现比翼齐飞、各领风骚的发展势头。
2011年7月7日,是2万名浙江物产集团公司员工终生难忘的一天。公司以2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成为浙江首家世界500强企业。民营经济大省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竟是国企,让许多人对浙江省经济结构有了新的认识。据统计,浙江共有国企6500多家,资产总额2.4万亿元。物产、国贸、杭钢、建设、巨化、农发等集团营业收入2011年都同比增长20%左右。
“浙江民营经济比重虽然超过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并未削弱,反而不断增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程惠芳说,“浙江虽然首家世界500强是国企,但万向和娃哈哈集团等民企年销售额已超500亿元,都是未来的‘潜力股’。”
布局科学调整推动改革共赢
国企改革,在浙江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3年,浙江完成第一轮市县国企改革,一些省属企业子公司也陆续改制。面对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浙江省2004年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目标。可以说,浙江省国企改革缘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钱从哪来,人往哪去”,是许多国企改革的难题。浙江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姚上毅说,浙江国企资产优良,民间资本发达,因而国企改革好比一颗良种落在沃土,民间资本巨大承接力让国有资产挂牌转让时形成竞价之势,从而实现保值增值。这轮改革基本结束时,全所共完成国企出让挂牌交易80多宗,其中公开挂牌成交价超15亿元,平均增值13%以上。
民企巨大的吸纳能力同样表现在“人往哪里去”上。改革中,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丝绸集团、三狮集团,90%以上原职工与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2003年末到2012年初,浙江通过国企改革为社会提供了13.4万人的就业岗位。国企改革也为正着手二次创业、寻找项目的民企带来新机遇。
改革中,浙江没有片面追求国有比重,而是推进国有资产向物流、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资产配置。改革后企业总数虽然减少,但资产总量增加,带动力与影响力增强。8家省属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唯有融合渗透方可相得益彰
浙江省永康五金产业、金华汽配产业等民营中小企业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带,现在都有了国有企业——浙江物产建立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基地。物产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江潮说,他们正面向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大平台,成为“现代流通业服务集成商”。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国有控股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市场内却是星罗棋布的民营企业。“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由国有经济承担,产品生产及展示销售由民营经济为主体,两者互为补充。”义乌市一位干部说。
“大型国企的规范化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值得民企学习。”浙江金洲集团董事长俞锦方说。浙江金洲集团联手中海油后,销售额增长64%,产品从以国内市场为主拓展到亚洲、欧洲、南美洲,企业成功上市。
研究人员发现,浙江国企与民企过去泾渭分明,现在界限渐渐模糊。民营经济的繁荣就给浙江省省属企业交通集团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浙江高速公路现在是全国效益最好的高速公路之一。
陈正兴说,改革开放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以来,浙江实践表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体制机制先发优势,不仅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国有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